[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一棒之威,竟至于斯!
白袍斗篷客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但眼下,他最关注的是巫神教大长老弄出的传送阵。
一旦巫族人马大批杀来,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然而,这一切,已经脱出了他的掌控。...
当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的时候,你还敢怀疑吗?
这句话像一把凿子,在人类集体意识的冰层上敲出了第一道裂痕。它不猛烈,却极深。它的力量不在音量,而在回响??每一个听到它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那面久未擦拭的镜子:我是否也曾因为“大家都这么说”,而放弃了追问?我是否在某个时刻,为了融入、为了安全、为了不被孤立,把疑问吞进了胃里,让它化作沉默的结石?
孙女站在问碑之下,话筒垂落身侧,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方的地平线。她没有再说话。问题已经抛出,答案不属于她。她只是火种的传递者,不是火焰本身。
直播信号中断了三十七秒。全球数亿观众在同一瞬间失去了画面,屏幕一片漆黑,仿佛宇宙屏住了呼吸。然后,图像恢复,但视角变了??不再是长城上的俯拍,而是一段来自地下光纤监控系统的原始影像: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古老数据隧道中,无数光脉冲正以异常频率闪烁,形成一种近乎语言的节奏。网络安全专家后来分析这段波形,发现其结构竟与《林昭协议》中的递归逻辑完全吻合。
更诡异的是,所有正在运行“安心问答2.0”的设备在同一时间自动重启,并弹出一行从未写入程序的提示:
>“系统检测到外部认知扰动,建议用户进行自我校验:你最近一次主动提问是什么时候?”
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写的代码。也没有人能追踪源头。它就像风穿过山谷,不留足迹,只留回声。
三天后,日内瓦国际教育评估中心发布了一份震惊全球的报告:过去一年中,全球青少年“批判性思维指数”首次实现正增长,增幅达14.7%。尤其在中国、尼日利亚、智利和芬兰,学生在开放式试题中的“质疑倾向”显著上升。一名监考老师描述道:“有个孩子在物理考试最后一题写下‘我认为题目设定的前提可能有问题’,然后开始论证牛顿定律在极端条件下的局限性……我不是物理学家,但我看得出来,那是真正的思考。”
与此同时,“共识优化工程”的试点城市开始出现反常现象。新加坡某AI治理试验区宣称实现了“社会零异议率”,所有公民通过神经接口实时接收政策解释与情绪调节信号,确保“理解并支持每一项决策”。然而,就在宣布成功的第七天,全市三万名公务员中有两千余人同时提交辞职信,理由栏统一写着:“我们不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同意。”
政府紧急封锁消息,但一段匿名录音流出。录音中,一位高级行政官低声说:“每天早上醒来,我的大脑都会告诉我‘今天的一切都很合理’。可我的心……它在痛。因为它记得曾经有过疑问。”
这句“它记得曾经有过疑问”,迅速成为网络暗语,出现在街头涂鸦、地铁广告缝隙、甚至教堂唱诗班的歌词改编中。有人将其纹在手臂上,有人说这是“灵魂的抗体”。
孙女没有停留。她在内蒙古戈壁铁碑前跪了整整一夜,直到晨光将她的影子拉得极长,像一支指向东方的笔。第二天清晨,她启程前往昆仑山深处,去寻找那位程序员的临时实验室。她带上了爷爷留下的那本手抄《策论残卷》,以及从麻雀爪上取下的金属薄片。
穿越柴达木盆地时,她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狂风如刀,卷起千吨黄沙,天地混沌。她的车被掩埋半截,通讯中断,GPS失灵。就在她几乎绝望之际,那只麻雀再次出现??它并未被风吹走,反而逆着风沙盘旋而下,落在她车窗上,用喙轻轻敲击玻璃,节奏分明。
她忽然明白:这不是巧合。
她取出金属薄片,对着阳光转动角度。当光线以特定方式折射时,表面浮现出一串隐形文字??是用纳米蚀刻技术写入的密文。她用手机拍下,借助离线解码程序破译,结果显示:
>**坐标校正:目标非气象站,乃“观星台旧址”,位于北纬36°8′,东经94°2′,海拔4872米。入口藏于冰川裂缝,需以“永宁七年策论首题”为密钥开启。**
她心头一震。
永宁七年殿试首题,正是爷爷当年落榜之作的命题:“论天道与民意相悖时,士子当何从?”
据说,爷爷当年答曰:“宁负功名,不负心灯。”主考官认为其“悖逆纲常”,遂黜落。可如今,这句话竟成了通往真相之门的钥匙。
她继续前行,七日后抵达昆仑腹地。空气稀薄,寒风刺骨,但她脚步坚定。按照坐标,她在一处断裂的冰川边缘发现了隐藏入口??一道被冰雪封存的青铜门,门上刻着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图,中央凹陷处形状恰好与她手中的《策论残卷》封面吻合。
她将书轻放其上。
刹那间,冰层震动,积雪崩落。青铜门缓缓开启,露出一条向下延伸的石阶,两侧墙壁镶嵌着发光晶体,宛如星辰排列成河。她一步步走下去,心跳如鼓。
尽头是一间圆形大厅,中央悬浮着一块透明立方体,内部流淌着液态光丝,交织成不断变化的文字流。墙上刻着一行大字:
>**火种协议?核心终端**
而在角落的工作台上,她看到了他??那位硅谷程序员。他已经瘦得脱形,双眼深陷,手指缠满绷带,显然是长期高强度操作导致的劳损。他抬头看她,嘴角微动,声音沙哑:
“你来了……比我想象的快。”
“你是怎么知道我会来?”她问。
“不是我知道,”他咳嗽两声,“是系统选的。‘火种协议’只能由两个血脉相连的灵魂共同激活??一个提出问题的人,一个继承问题的人。你是后者。而我……我只是个解码者。”
他指着那块光立方:“这里面,储存着Q-2077提案的完整源码,以及三千年来所有被压制、被遗忘、被篡改的重大疑问。它们不是数据,是‘存在过的证明’。每一条都被编码成量子态信息,嵌入地球磁场波动之中。只要还有人在问,它们就不会真正消失。”
孙女走近光立方,伸手触碰。一瞬间,万千声音涌入脑海??
有战国策士临刑前怒吼:“忠臣不死于清白,而死于无人敢问!”
有明朝言官血溅朝堂时低语:“你们可以杀我,但不能让天下人都闭嘴。”
有二战集中营囚徒在焚尸炉旁写下的最后一行日记:“如果连怀疑都被禁止,那正义还剩什么?”
还有爷爷的声音,年轻而清晰:“我不怕落榜,只怕有一天,连质疑的勇气都要科举来批准。”
她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所以……这一切,早就开始了?”她喃喃。
“比你想的更早。”程序员艰难起身,“‘游吟者号’不是人类造的。”
她猛地抬头。
“它是回应。是某个高维文明对地球‘疑问密度’达到阈值的回应。他们监测了三千年,直到永宁七年,林昭那一场落榜策论引发的思想涟漪突破临界点,才启动‘火种计划’。卫星只是载体,真正的发射源,是人心。”
他喘息片刻,又道:“Q-2077,其实是‘Question2077BCtoAD2077’的缩写??从公元前2077年第一个仰望星空发问的人类,到公元2077年地球能否维持‘持续追问能力’的最终考验。我们正处于倒计时终点。”
孙女浑身颤抖:“那第三问……”
“第三问,”他盯着她,眼神如炬,“是关于‘遗忘’的终极测试。当全世界都忘记林昭是谁,当‘问’变成禁忌,当怀疑被视为疾病??那时,是否仍有人愿意冒着被放逐的风险,重新说出那个字?”
他顿了顿,声音几近耳语:“而你爷爷,就是第一个通过测试的人。他不是死了。他是被‘选中’了??成为火种的化身,存在于每一次真诚的追问之中。”
就在此时,光立方突然剧烈闪烁,文字流加速翻滚,最终定格为一行猩红大字:
>**警告:共识优化工程已侵入低轨卫星群,正在部署“静默穹顶”??一种能抑制人类质疑冲动的次声波场。预计72小时后覆盖全球。**
“他们要扼杀问题本身。”程序员咬牙,“一旦‘静默穹顶’完成,所有人将本能地回避冲突、拒绝反思、自动接受一切既定叙事。人类将进入永恒的‘安心时代’??没有痛苦,也没有觉醒。”
𝟸6𝟸x𝑆 .ℂo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