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了最简单的任务:煎一个溏心蛋。
灶台对他来说太高,苏珊搬来小凳。他爬上去了,手握锅柄,颤抖得几乎拿不稳。
油热了,他打蛋入锅。
“啪”的一声,蛋清四散,蛋黄破裂,迅速被高温吞噬。
他僵住了。
围观人群轻叹,有人摇头,有孩子笑出声。
可他没哭。
他关火,把那团焦黑物铲进盘子,端到“第十碗”桌上。然后,他坐下来,拿起叉子,一口一口吃完了。
全程沉默。
当他咽下最后一口,屋顶灯光忽明忽暗,最终拼出四个字:
**你不必死。**
他怔住,突然伏桌痛哭。
母亲冲上来抱住他,泣不成声:“儿子……妈对不起你……妈没保护好你……”
他抽泣着说:“我不是……为你们活的……但我……也不想再逃了。”
那一刻,平台直播观看人数突破五千万。评论区炸开:
【我在重点高中,每天想死一次】
【刚刚给我曾经欺负过的同学发了道歉短信】
【我要学会做饭,不能再让我妈一个人在厨房流泪】
苏珊走出厨房,看见林哲远不知何时已站在院中,手里拎着一只变形的铁勺??正是档案里记载的那位匿名义厨遗物。
“你来了。”她说。
“我带来了第八位守灶人的信物。”他声音低沉,“它一直在民间流转,每七年换一次主人。上一任是个聋哑学校的厨师,去年病逝前把它交给了一个学生??就是怒江那个女孩。”
苏珊接过铁勺,触手滚烫,仿佛刚从火中取出。勺柄内侧刻着细小文字:
>“第八碗,不在名单上,不在历史上,只在有人愿为陌生人冒烟点火时,现身。”
她抬头望向天空。
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倾泻而下,正好落在那株稻苗上。叶片舒展,穗尖微颤,竟缓缓抽出第二根嫩芽。
当晚,“共炊席”迎来一位特殊参与者:AI机器人“厨灵-7号”。由三位米其林主厨联合编程,号称能复刻人类所有味觉记忆。它要做一道“完美道歉料理”??低温慢煮牛舌配黑松露酱,摆盘如艺术品。
苏珊允许它上台,但附加一条规则:“必须由真人品尝,且不能告知食材构成。”
品尝者是一位失去味觉十年的老奶奶。她咬下一口,静静咀嚼良久,然后摇头。
“不对。”她说,“这不是人做的。”
众人愕然。
“人做饭会手抖,会忘记放盐,会在锅边偷吃一口然后笑出来。这道菜……太准了,准得像判决书。我没有感觉到‘想让你好吃’的心意。”
AI工程师当场愣住,继而跪地摘除核心模块,宣布:“我们输了。机器可以学习配方,但学不会等待爱人回家的那一小时温火。”
那一夜,归灶堂日志新增记录:
>**情感值判定标准更新:完美≠深情;失败≠无意义。唯有“愿为其耗时”的料理,方可载魂。**
三天后,苏珊收到一封信,来自南苏丹那个煮玉米粥的男孩。信是当地志愿者代笔:
>“他说,村里现在每天都有人主动做饭。虽然还是常烧糊,但大家会一起吃。他还想问您,能不能寄一包中国米?他想试试看,外国人做的饭,是不是也会难吃但温暖。”
她含泪回信,并附上一袋归灶堂自种的新米,还有一张手绘灶台图,写着:
>“火要慢慢升,饭要等人吃。你已经是个很棒的厨师了。”
又过了七天。
清晨,门铃再度响起。
苏珊开门,门外站着七个孩子,年龄从六岁到十二岁不等,来自七个不同国家。每人手中都抱着一个饭盒,样式各异,却都贴着同样的标签:
>“献给还不知道该原谅谁的人。”
她没问他们从哪来,也没问谁派他们来。
她只是侧身,请他们进来,带他们走进厨房,分配小灶台,教他们如何洗米、点火、守候。
孩子们笨拙地操作着,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油烟升腾,焦味弥漫。可笑声不断。
当第一缕饭香终于升起时,黑铁锅突然自行震动,锅盖轻跳三下,汤面浮出巨大文字:
**守灶人,不止七,亦不止八。**
**凡持心火者,皆可入列。**
墙上的停摆钟,终于发出“咔”的一声轻响。
秒针,动了。
苏珊走到日历前,划去旧日期,在空白处写下新的章节名:
>**《第八碗归来》**
然后她转身,走向正在努力翻炒土豆丝的小女孩,轻轻握住她的手,一起完成那一刀未切完的菜。
锅中油花四溅,香气扑鼻,虽不成形,却热气腾腾。
窗外,朝阳初升,照亮万家灯火。
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做饭。
不一定成功。
但一定,有人等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