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明王朝1627> 第129章 断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断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2 / 2)

“大人,怎么了?”杨义小心翼翼问。

“朝廷让我回京‘述职’。”卢象升淡淡道,“说是商议整顿九边军制。”

杨义急道:“这是调虎离山!他们想夺您的兵权!”

卢象升摇头:“我不走,军心必乱。我若走,便是承认心虚。况且……”他顿了顿,“有些账,也该当面算清楚了。”

三日后,卢象升留下周遇吉镇守居庸,亲率三百亲兵返京。沿途所见,令人心寒。昔日夹道欢迎的百姓如今低头避让,孩童不再欢呼,老人默然回避。酒肆茶楼中,谈论的不再是“卢公破敌”,而是“权臣弄兵”。

进入京城那日,天空阴沉。西华门外,竟无一人迎接。往常百官出迎的场面荡然无存,唯有几个乞丐蜷缩在墙角,望着这支风尘仆仆的队伍,低声嘀咕:“这就是那个要造反的卢大人?看着也不像啊……”

卢象升不予理会,径直入宫求见。

乾清宫内,崇祯独自等候。多日不见,帝王憔悴更甚,眼下乌青,手中仍握着那份《黄?血书》。

“臣卢象升,叩见陛下。”他跪地行礼,甲胄铿锵。

崇祯久久不语,终是叹道:“爱卿,你可知现在满朝都说你要谋反?”

“臣知之。”卢象升抬头,目光澄澈,“若谋反能换来国泰民安,臣愿反。可惜,真正的反贼不在边关,而在庙堂之内。”

“放肆!”崇祯拍案,“你这是在指责朕昏聩不明?”

“臣不敢。”卢象升平静道,“臣只问陛下三事:第一,昌平侯贪墨百万,是否属实?第二,宣府军饷十不存三,是否属实?第三,王德化通敌卖国,是否有据?若此三事皆真,则臣所为,皆出于公心;若陛下以为臣错,臣甘愿伏诛。”

崇祯怔住。

卢象升继续道:“至于黄?之死,臣请陛下彻查狱中守卫、验其尸身。若发现他杀,请严惩真凶;若确系自尽,臣愿承担逼供之责,引咎辞官。但有一条??”他声音陡然提高,“请陛下勿以谣言废忠良!否则,今日罢我,明日杀我,将来还有谁敢为陛下赴汤蹈火?”

殿内寂静如死。王承恩低头垂泪,崇祯双手颤抖,眼中挣扎万分。

良久,皇帝长叹一声:“传旨:彻查黄?死因,涉案者无论何人,一律严办。卢象升忠诚可嘉,仍掌兵部,节制九边。其余争议,待查明后再议。”

圣旨传出,朝野哗然。支持者称颂天子英明,反对者则更加疯狂。短短五日,又有二十七道奏章递上,甚至有御史联名请求“削其尚方剑,禁其入宫门”。

风暴愈演愈烈。

而卢象升并未争辩。他回到兵部衙门,闭门三日,起草《天下屯田赋税改革总议》,提出“清丈田亩、按亩征税、豁免灾荒、设立义仓”四大纲领,并附详细实施方案与历年数据对比。完成后,他亲自誊抄七份,分别送往内阁、户部、都察院、翰林院、通政司、太仆寺及崇祯御前。

他在奏疏末尾写道:“臣非不知树敌众多,然每念及怀来焦土、良乡饥民、宣府冻卒,便觉脊背生寒。若因畏惧而止步,是负苍生;若因私怨而退缩,是负初心。宁教天下人负我,我不负江山社稷。”

奏疏送达当日,紫禁城密室中,那名青衫老太监再次点燃油灯。他展开一张新写的密信,笔迹娟秀却阴冷:

“卢象升不退反进,新政将行,士林震动。速启‘影阁’,动用‘白莲遗脉’,散布‘妖星现,卢公代帝兴’之谶。另,已在兵部档案房埋下‘与建州往来的密信副本’,静待时机。”

他吹干墨迹,轻轻折好,放入特制蜡丸之中。

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

卢象升站在兵部门前,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雨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仿佛泪水。他知道,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不是刀剑之争,而是信念与腐朽的较量;不是一时胜负,而是千年道统的存续。

“杨义。”他轻声道。

“在。”

“明日召集各省巡按御史进京,我要亲自讲授新政细则。告诉他们??”他嘴角微扬,带着一丝悲壮的笑意,“想打倒我,可以。但先听完我说的话。”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