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大宋文豪> 第165章 抉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5章 抉择(2 / 2)

“苏轼顿首。”

陆北顾读罢,神色凝重。他知道,自己虽有意改革弊政,但若贸然介入朝堂党争,恐怕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更何况,王安石乃当朝权臣,其变法主张虽有其理,却也引发诸多争议。若贸然支持一方,极易被卷入权力漩涡。

他将信收起,独自坐在书房中沉思良久。

翌日,赵元甫召见他。

“陆生,你对朝局如何看待?”赵元甫开门见山地问。

陆北顾拱手答道:“晚辈以为,变法势在必行,然须审时度势,不可操之过急。若只求速效,恐伤民本。”

赵元甫微微颔首:“此言有理。然如今朝堂之上,已非单纯论政之地,背后牵涉诸多利益纠葛。你若欲入京,便需有所依附。”

陆北顾沉默片刻,问道:“大人以为,晚辈该何去何从?”

赵元甫轻叹一声:“若论才识,你可辅佐王介甫;若论德行,你可投奔司马温公。然二人政见迥异,立场对立。你若选其一,便等于站队。”

陆北顾心中一震。

他知道,这是人生的关键抉择。

若选择王安石,便是站在变革派一边,势必与旧党对立;若选择司马光,则可能被视为守旧之人,难有施展空间。

他缓缓开口:“晚辈不愿依附任何一党,只愿以国家社稷为重,推行务实之策。”

赵元甫闻言,目光微动:“难得你还存此想法。然现实未必容你独行。”

陆北顾坚定地点头:“若无此志,晚辈便不配称‘士’。”

赵元甫看着他,许久未语,最终长叹:“好一个‘士’字。既然如此,我便为你引荐一人。”

“谁?”陆北顾问。

“曾子固(曾巩)。”赵元甫缓缓说道,“他虽不如王、司马二人位高权重,却素有清誉,且文采卓绝,极受欧阳永叔(欧阳修)器重。此人既能与新党周旋,又不至于彻底背离旧派。若你能得其赏识,或可在朝堂立足。”

陆北顾沉吟片刻,郑重拱手:“多谢大人指点。”

数日后,赵元甫亲自修书一封,命人送往京师,推荐陆北顾于曾巩门下。

与此同时,张安国亦多方奔走,为其在京师谋得一席之地。

终于,在春末夏初之际,陆北顾辞别成都,启程前往京师。

临行前夜,梁娴再次来访。

“你真的决定了?”她低声问道。

陆北顾点头:“是。”

梁娴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京城不是嘉州,也不是成都。那里的人,不会因一篇文章而对你刮目相看。”

“我知道。”陆北顾淡淡一笑,“但我仍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梁娴沉默片刻,忽然取出一物递给他。

“这是什么?”陆北顾接过。

“一把剑。”梁娴轻声道,“你总说,自己像一把剑,锋芒内敛。如今,你该让它出鞘了。”

陆北顾低头看着手中短剑,剑鞘古朴,却透着寒光。

他轻轻抽出一寸,只见刃口锋利如雪,映照出他的眼神??坚定、冷静、毫无畏惧。

他缓缓将剑收回鞘中,郑重地系于腰间。

“我会带着它。”他说。

第二日清晨,陆北顾踏上赴京之路。

随行者,除了仆从,还有崔文?和周明远。他们皆自愿同行,一则为了追随陆北顾,二则也想见识真正的庙堂世界。

一路风尘仆仆,几经辗转,终至汴京。

此时的汴京,正值盛夏,繁华似锦,车马如龙。城中达官贵人往来不绝,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陆北顾一行抵达后,暂居于张安国安排的客栈之中。

翌日,曾巩亲自派人前来接引。

“曾大人请陆公子即刻前往府上相见。”来人恭敬地说道。

陆北顾整理衣冠,带上那柄短剑,步入曾府。

曾巩年约四十,身材瘦削,神情儒雅,举止温和却不失威严。他细细打量陆北顾,眼中闪过一丝欣赏。

“陆公子大名,我早有耳闻。”曾巩微笑道,“《项籍论》与《变法十策》,皆令人敬佩。”

陆北顾拱手施礼:“晚辈浅薄,不过略抒己见,还望大人指教。”

曾巩示意他坐下,随即正色道:“你的文章,我已呈予欧阳先生阅览。他对你的见解颇为赞赏,有意引荐于翰林院。”

此言一出,陆北顾心中一震。

翰林院,乃是天子近臣之所,凡入其中者,皆为当世俊才。

若能入翰林,便意味着真正踏入朝堂核心。

但他深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晚辈愿竭尽所能,不负所托。”他郑重答道。

曾巩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你既志在变革,便须先学会如何在这座庙堂中生存。”

陆北顾郑重地应声:“是。”

他知道,自己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从此之后,他不再是蜀中一介布衣,而是真正踏上了通往庙堂的道路。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