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二百七十七章:益州弱旅,十月渡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七章:益州弱旅,十月渡泸!(1 / 2)

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

出兵的决议不难做出决断,然而何人为将,兵从何出,如何用兵,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麻烦事。

首先是主将人选,刘辩绝不可能将皇甫嵩派去征讨益州南部的??郡、越?郡、永昌郡...

铁狼部落覆灭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北方草原,如同春雷般震撼着每一个游牧民族的心灵。曾经不可一世的阿鲁台被押解至洛阳,在曹操亲自监审之下,接受三国联军的审判。他站在高台之上,身披锁链,眼神中依旧燃烧着不甘与愤怒,却再无昔日的威严。

“你本可成为草原上的英雄,为何要挑起战火?”曹操冷声质问。

阿鲁台抬起头,嘴角浮现一抹冷笑:“英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你们这些中原人,永远不懂草原的法则。”

他的声音虽低沉,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不少在场的将领听得心中一震,仿佛这位昔日的敌人并非只是个狂妄的侵略者,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战士。

然而,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最终,阿鲁台被判处终身流放于南蛮之地,不得返回草原。他的族人则被分散安置于三国境内,部分归顺的部族首领被赐予封地,允许保留部分自治权,以换取他们的忠诚。

---

**31.战后秩序的重建**

战争结束之后,三国并未立刻撤兵,而是迅速展开战后治理工作。曹操派遣得力官员前往草原地区,设立新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投降的铁狼部众,并监督资源分配。他深知,若不妥善处理战后事务,草原仍可能再度生乱。

刘备则主张推行怀柔政策,建议给予归降部族一定的土地与自由,以换取他们对中央政权的支持。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道:“人心才是真正的城墙。我们不能只靠武力征服,更要靠仁德赢得信任。”

孙权则从经济角度出发,提出在草原建立贸易据点,促进中原与边疆的物资流通。“只有让草原百姓真正融入我们的经济体系,他们才会愿意放弃旧有的掠夺生活方式。”他建议设立专门的商队,鼓励东吴商人北上经营,同时提供税收优惠,吸引更多人参与。

三位领导人再次达成共识,决定共同推动“边疆融合计划”,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段,逐步将草原纳入三国治理体系之中。

与此同时,诸葛亮提出设立“边疆学堂”,专门培养熟悉游牧文化的官员和翻译人才。他认为,唯有深入了解异族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这一提议得到了三人的高度认可,很快便开始实施。

---

**32.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随着边疆局势趋于稳定,文化交流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阶段。天元书院派出一批学者前往草原,研究当地的语言、习俗与宗教信仰。他们带回大量珍贵资料,并编写成《胡汉风俗志》,成为日后治理边疆的重要参考文献。

与此同时,草原艺人也开始进入中原城市,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风格逐渐受到贵族阶层的喜爱。洛阳城内甚至出现了专门教授胡琴与马头琴的私塾,许多士族子弟争相学习,试图掌握这门异域艺术。

而在益州,蜀汉的自治实验区迎来了第一批来自草原的移民。他们带来了独特的畜牧技术与奶制品加工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业结构。一些有远见的地方官还组织农民学习骑射技艺,以增强地方防御能力。

东吴更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将草原特产如羊毛、皮革、马匹等商品运往南海诸国,换回香料、珠宝与丝绸。这种跨地域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让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不断加深。

---

**33.科技与民生的持续进步**

战争结束后,联合科研中心并未停歇,而是将重点转向民生科技的研发。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水利工程领域。曹魏工程师借鉴草原地区的地下水渠系统,结合中原传统的灌溉技术,设计出一套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新型引水工程。这项技术被迅速推广至西北边境,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医学方面,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继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已知的植物成分外,某些草原特有的药草也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经过临床试验,这些新配方被正式纳入三国通用医疗体系,使得边疆士兵与居民的健康状况大幅提升。

此外,天元书院的心理学课程也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名叫李昭的年轻心理学家随军出征,成功调解了多个因战乱而引发的族群冲突。他提出的“心理安抚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战后社会重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

**34.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虽然三国暂时维持着联盟关系,但随着铁狼部落的威胁解除,彼此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曹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在北方扩大影响力;蜀汉则借自治实验的成功经验,试图在南方拓展势力范围;东吴则依托海上贸易网络,悄然积累财富,准备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私下向刘备进言:“如今外患已除,内部平衡至关重要。若三国不能维持长期合作,恐怕将来难免再生战乱。”

刘备深以为然,决定主动发起一次高层会谈,邀请曹操与孙权共同商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信中写道:“昔日我们并肩作战,今日更应携手同行。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曹操对此表示赞同,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希望能在洛阳设立一个常设外交机构,以便三国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孙权则建议成立“三国议会”,每年举行一次峰会,讨论重大议题。

这场会谈最终促成了“三国同盟宪章”的签署,明确了三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尽管这份宪章并未完全消除彼此间的猜忌,但它确实为未来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

**35.未来的曙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