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间内,杨舒双腿并拢,端庄淑雅。
韩琪看着简历...
身高168....26岁,国内一本,海外留学生活经验四年,国际经济学和传媒双学位。
父母是东阳人,但因为工作原因已经迁出多年....
那天之后,翟达的生活变得异常紧凑。白天他在公司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回家继续修改《铸剑》的后续章节。他几乎没怎么休息,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眼神却始终明亮,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
项健有时候会打电话来,问问他进度怎么样,顺便提醒他注意身体。项健知道,翟达不是那种会轻易放弃的人,但他也清楚,这本书背后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作家的创作冲动。
“你不是一个人在写。”项健有一次在电话里说,“你是在替一群人说话。”
翟达笑了笑,“我知道。”
唐小葵这段时间也变得安静了许多。她不再追问书里的内容,也不再提钱老的事,只是默默地支持着翟达。每天晚上,她都会给他泡一杯热茶,放在书桌上,然后轻手轻脚地离开书房。
“你别太拼。”她有时候会小声说一句,然后就去睡觉了。
于女士也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她虽然不太懂翟达写的是什么,但她知道,那一定很重要。她开始变着花样给翟达做饭,尽量让他吃得好一点,休息得好一点。
“妈,你别太担心。”翟达总是笑着说,“我没事。”
可他知道,自己真的有点撑不住了。
那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盯着屏幕上的文字,脑袋已经开始发晕。他揉了揉眼睛,继续敲字,可手指已经开始不听使唤。
“不行了……”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
唐小葵探头进来,看到他这副样子,皱了皱眉,“哥,你又熬夜了?”
“嗯……快写完了。”翟达勉强笑了笑。
唐小葵走过来,把一杯热牛奶放在他手边,“喝点东西,然后去睡吧。”
“你不是早就睡了吗?”翟达有些意外。
“我等你呢。”她顿了顿,语气柔和了些,“你最近太累了,我不想你一个人熬着。”
翟达看着她,心里忽然有些感动。他点点头,“好,我喝完就去睡。”
唐小葵没走,而是坐到他旁边,轻轻靠在他肩膀上,“哥,我知道你很重视这本书,我也知道你不是为了出名或者赚钱才写的。我只是希望你别把自己累垮了。”
翟达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谢谢你,小葵。”
那一夜,他终于放下电脑,躺下休息。唐小葵帮他盖好被子,关上灯,轻声说了一句:“晚安,哥。”
第二天早上,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八点多了。唐小葵已经去上学了,桌上摆着热腾腾的早餐,还有一张纸条:
“哥,饭热好了,记得吃。别太拼,我支持你,但更希望你健康。”
他看着那张纸条,心里暖暖的。
吃完饭后,他回到书房,继续写书。
他写到了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的那一天。他写到了那些科研人员在荒凉的戈壁滩上,顶着风沙,日复一日地工作。他写到了他们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写到了那个年代的信仰、理想、牺牲与坚持。
他写得越来越投入,也越来越沉重。
项健那天晚上打电话过来,语气有些迟疑,“翟达,广电那边又提了一些意见,说我们最好再删减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细节。”
翟达沉默了几秒,“他们想让我删掉什么?”
“关于主角在试验基地的那段经历。”项健叹了口气,“他们说,那段写得太真实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翟达笑了笑,“他们怕出事。”
“嗯。”项健顿了顿,“你打算怎么办?”
翟达看着窗外的夜色,轻声说道:“我不会删。”
项健没说话。
“我不是在写小说。”翟达继续说,“我在记录一段历史。也许现在没人愿意提起,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段历史的意义。”
项健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那你得小心点。”
“我知道。”翟达点点头,“我会处理得更巧妙一些。”
挂了电话后,他打开文档,开始重新润色那段内容。他没有删减,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用更隐晦的笔法,把那些细节埋得更深。
他不是在妥协,而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他知道,真正的历史,不是靠删减来掩盖的,而是靠记录来传承的。
几天后,他把修改后的稿子发给了项健。
项健看完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回了一句:“你赢了。”
翟达笑了笑,没有回复。
他知道,这不是赢,而是坚持。
几天后,《铸剑》终于正式进入出版流程。出版社那边开始做封面设计,开始联系媒体,准备宣传。
但翟达没有参与这些。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自己的书一步步走向出版,心里却没有太多激动。
他知道,这本书的意义,不是销量,也不是奖项,而是它能留下什么。
那天晚上,他和唐小葵一起坐在客厅里,看新闻。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报道,提到了当年的“两弹一星”工程。
唐小葵忽然转头问他:“哥,你觉得钱老他们那一代人,后悔过吗?”
翟达想了想,摇头,“不会。”
“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翟达看着电视屏幕,“哪怕没人记得他们,他们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唐小葵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哥,你写的这本书,一定会有人记得的。”
翟达笑了笑,“希望吧。”
那一夜,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戈壁滩上,远处是茫茫的黄沙,天空湛蓝,风很大,吹得他睁不开眼。
他看到一群人,穿着简陋的工作服,手里拿着笔记本,在风沙中艰难前行。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他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
第二天醒来,他坐在书桌前,打开文档,写下最后一章的标题:
“风沙中的背影。”
他写完了。
全书完。
几天后,《铸剑》正式出版。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没有明星站台,它只是静静地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像一把沉睡的剑,等待被人拾起。
但很快,这本书开始在读者之间口口相传。
有人被书中的人物打动,有人为那段历史落泪,也有人开始重新思考那个年代的意义。
出版社开始加印,书店开始调货,社交媒体上也开始有人讨论这本书。
项健打电话过来,语气里带着点激动,“翟达,你知道吗?这本书已经开始登上畅销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