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嫡明>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鲜有事,便是大明有事(1 / 2)

众官昭穆而坐,但听大司马石星侃侃而谈:

“如今西北已平,河西已复,也是时候好好说说朝鲜之事了。朝鲜国王上奏,朝鲜有十几万倭寇大军,亡国只在朝夕之间,锦衣卫打探过,消息应该不虚。”

“鉴于此,本官以为议和是上策。小小日本,终究是芥藓之疾,何必和它一般见识。’

朱寅听到这里,就不禁露出冷笑。

石星继续道:“国危战凶,狼星不利。故国虽大好战必亡,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也。此其一。”

“粮草未动而兵马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一旦出动大军入朝抗倭,又是数百万的钱粮支出,国库不堪重负。此其二。

“入朝征战,乃是出国离境,劳师远征啊,岂是西北平叛可比?西北平叛,随便一人领兵,依仗天威也能战而胜之。可在朝鲜和倭寇大军对抗,却是大为不同。”

“之前祖承训入朝支援的几千兵马不就全军覆没了?这是前车之鉴,安能重蹈覆辙?大军若出,万一又是出师不利,那就不仅仅是损兵折将,更有损我大天朝上国的威严。此其三。”

石星说到这里打住话头,让众人琢磨一下自己的话,喝了口茶之后继续说道:

“有此三点,本官窃以为应该以和为本,中日议和!”

中日议和?在场众人听了,有的点头赞同,觉得能议和当然最好,不失为上策。

有的却不以为然。大明是中国,日本只是外夷,而且主动跨海来侵,怎么还能中日议和?

有的则是态度模糊,莫衷一是。

朱寅一观察,发现明确赞同石星的朝臣,居然占了一半!

而明确表示反对的朝臣,最多三分之一。这说明哪怕此时的朝鲜快要亡国了,明廷也倾向于最保守的国门防御战略。

否则的话,不会一开始只派出三千人象征性的支援朝鲜,大军等了近半年才入朝。

若非此时日本内部产生了分歧,影响了侵朝日军的下一步战略,朝鲜国都等不到明军主力入朝,就已经被灭了。

然而态度最重要的内阁四大佬,却有两位反对,两位赞同。

首辅王锡爵,老师沈一贯,是主张出动大军入朝的。

次辅赵志皋,以及张位,则是反对大军入朝抗倭的。

这这一点上,朱寅发现讨厌自己的王锡爵,又和自己立场相同了。

而之前支持自己的赵志和张位,立场又和自己相反了。

石星知道首辅不赞同自己的意见,却还是问道:

“这只是晚生的主张,敢问元辅有何高见?”他想关说元辅,获得元辅的支持。

如果再有元辅的支持,那中日议和的国策就能敲定了。

但其实他是有底气的。皇帝任命他为新的兵部尚书,当然也是倾向于议和。毕竟,皇上最怕花钱。

“你们先议着吧。”王锡爵没有立刻发表意见,只是自顾自的斟茶。他想先看看,哪些大臣主和,哪些大臣主战。

他忽然想到了申时行。已经致仕回乡的申时行,数日前来信说,希望自己主持议和大计,不要和日本兵戎相见。

申长洲向来一心求稳,只求天下无事、内外相安。

当年缅甸攻略云南,杀惨重,时任首辅的申长洲,就反对出兵讨伐,主张不可因战损伤国家元气。

这一次,申长洲写信希望自己主和,也就毫不奇怪了。

可是这一次,他才是首辅!

不是申时行。

沈一贯也没有立刻发表看法。他的想法和王锡爵一样,也是要先看看风向。

石星又问赵志皋道:“赵阁老以为如何?”

“我朝不宜劳师远征。”赵志皋神色凝重的说道,“倭寇之凶悍,世宗朝时几乎荼毒半壁,祸害甚烈。那时,倭寇最多一般也只是数万人,其中还有很多沿海民,不是真倭。可即便如此,也还闹腾了多年,糜烂数省。”

“如今,他们光在朝鲜就有十几万大军。据说都是倭王亲自选调的精兵强将,绝非当年各自为战的倭寇可比。如此强敌,朝廷若是劳师远征,风险有多大?”

“和日本在朝鲜大打出手,肯定是不成的。万一大军有个闪失,我等就是朝廷的罪人,自尽谢罪也于事无补了。若是能中日议和,那自然最为稳妥。”

“从山海关到登州、莱州,设置为新的一镇,专门防御倭寇。沿山海之险要,加固堡垒,增设炮台,调集全国精锐轮番驻守,严阵以待。以守为攻,方为上策。”

王锡爵听到次辅这话,神色阴沉了一些。他早就知道赵志皋是主和派,可此时听到赵志皋当众表态,心中还是不喜。

这个赵志皋,真是之前被倭寇吓到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和和和,日本国都快灭了朝鲜、打进辽东了,他们就算接受议和,又会有多大的胃口?

张位也点头道:“次辅所言,确是老成谋国。劳师远征和十几万倭寇在朝鲜大打出手,其中风险之大,万难蠡测。自古以来,中原数次出师高丽,多少男儿埋骨东国?”

“大战一起,要消耗多少钱粮,杀伤多少人命?若是能议和,让日本退兵,自然是上策。”

石星顿时大受鼓舞,说道:“两位老也赞同议和,可见议和可行,这以守为攻之策....”

兵部左侍郎宋应昌忍不住打断道:

“大司马之言,阁老以守为攻之策,下官都不敢苟同。东瀛日本跨海而来,处心积虑,不惜开罪大明,十几万大军攻占朝鲜,可见其狼子野心,绝非空谈议和就能退兵。”

“就算要议和,也只能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做过几场,打掉了它的威风,掐灭它的野心,让它知道大明威不可犯,这才能真正议和。若是大军入朝,人家凭什么议和呢?难道就凭使者的三寸不烂之舌么?”

礼部尚书罗万化摇头道:“宋少司马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可倭寇在朝鲜有十几万大军,真是蔽日浮海而来,我朝要出动多少兵马,耗费多少钱粮,才能战而胜之?难呐。”

“万一未胜先败,岂不更教东瀛轻视?到那时再要议和,就更麻烦了。”

“是以本官以为,还是以守为攻之策最为稳妥,应该中日议和。最起码,要先好好谈。实在谈不拢,迫不得已再打。”

“毕竟,日本也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

石星道:“大宗伯说得好。日本是太祖钦定不征之国,朝廷和他们议和,那是对他们的赏赐和宽宥,不是怕了他们。”

朱寅听到这里,不禁暗自摇头。

一个坚持主和之人,却来担任兵部尚书。

但主和派一定错么?当然也不是。这些古人没有上帝视角,他们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不像穿越者这么“洞察一切”。

明廷之所以最终决定大军入朝远征,是因为确定了日本的野心是真的想占领中国。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被狂妄至极的日本逼的无法再保守。

秀吉太狂,野心太大,完全不循常理,错判了明朝的真实国力,逼的明朝打了一场影响东亚格局的战争。

吏部尚书孙?道:“兵危战凶。我皇明自永乐征讨安南之后,未曾出境远征。诸位还记得安南之战么?劳师费饷,常年无功,最后还不是铩羽而归,任其自立?”

“倭寇比之安南如何?国初精兵强将,比之今日承平之兵又如何?若是大军入朝,万一不幸大败,我等如何向皇上、向天下人交代?”

“以守为攻,确属上策。”

户部尚书杨俊民笏板一扬,语气坚定的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