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寻觉得挺无奈,稀里糊涂的就揽下来了一桩得罪人的苦差事。
他还是将人心想的太好了,尤其是现在这情形,完全是自家人逮着他在坑啊。
只可惜悔之晚矣,事情都揽下来了,自然就没办法拒绝。
先在家带带孩子,马寻觉得他的儿子眼看着就要一岁两个月了,可是还不会走路,不只是因为平时抱的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懒。
教孩子走路也是费力气的事情,还好家里带孩子的人多,要不然腰就废了。
经过短暂的相处,马祖佑似乎也意识到了他的亲爹回来了,慢慢的也不再抗拒马寻抱一抱了。
既然是年底,刘伯温也就要上演一年一度的回京参加大朝仪。
看着胖嘟嘟的外孙,刘伯温还是非常开心,快要一年没见了,驴儿长的真快。”
马寻笑着说道,“岳父的气色也很好,想来这些时间在老家也清闲、如意。”
刘伯温不否认这些,“好歹身上有个伯爵的爵位,因你的缘故有些人也不找我麻烦,确实如意、自在。
现在的刘伯温退的比较早,不说和浙东文官切割的很干脆,不过也确实在退下去之后几乎不再过问朝政。
所以胡惟庸也没理由去得罪刘伯温,毕竟如今的胡惟庸权势越来越大,还没有到一手遮天的地步。
毒死刘伯温,这样的事情胡惟庸现在想都不敢想。
他要是派人毒死了刘伯温,他怀疑下一刻就是马寻捏着他的嘴直接灌进去穿肠烂肚的毒药。
不知道自己命运改变的刘伯温满脸笑容,“你二哥此前托人送了封信回去,他这一次立了不小的功。还是看在你的面子上,郑国公才那般照顾他。”
刘?跟着常遇春去打仗,这不说是白捡功劳,但是立功的机会确实不少。
在酒泉附近的扫林山,常遇春击败元军盘踞在河西走廊的蒙元残余,刘?就是俘虏北元太尉锁纳儿加。
北元的太尉、平章现在也不值钱了,稍微有点兵,有点权的都可以加官,就跟东汉末年各种将军一个道理。
马寻一边逗着儿子,一边说道,“那也是二哥有本事,军中想要立功的人不少,能有大功的又能有几个?”
马祖佑扭身趴在马寻的肩膀咿咿呀呀,这才刚认识亲爹呢,外公暂时就不认识了。
马寻有些抱怨的说道,“岳丈,我刚回京,宫里就安排我去建一些庙。功臣庙、帝王庙等都要建,我是不是要得罪人了?”
刘伯温蹙眉问道,“以你平时的为人,怎么就揽下这差事了?”
提起这个马寻就来气,“那时候我大意了,当时就是在逗孩子,我姐随口提起,我也没往深处想。”
旁边的刘姝宁也叹气,她不觉得是一孕傻三年,而是单纯的没有想到皇后如此安排。
刘伯温只能说道,“那你就去得罪人罢了,说到底这事情最终还是要陛下敲定。”
马寻得罪完人了,皇帝再出面当好人!
马寻试探着问道,“我也知道以我的身份难以不问朝堂之事,只是他们安排的好些事情我不太热衷。岳父,您觉得我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看向马寻问道,“研究医理、做些工匠之事?”
看到马寻点头,刘伯温也忍不住头疼起来了。
刘伯温就属于这个年代的典型读书人,还是相信‘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或者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工匠之类的,在如今这个年代确实没什么地位。
仔细想了想,刘伯温才说道,“既然你那些医官有大用,你就继续用呗。你造的煤球、煤炉有用,也接着用。做好了陛下安排的差事,他们还能管你不成?”
马寻立刻吐槽起来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只是您也知道我那位姐夫。我刚做好一件事,他能立刻又安排一件事。我还没忙完手头的事情,他有三四件事情等着我。”
这一下刘伯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朱元璋有多勤政,大家都心里有数。
古往今来,比朱元璋还要勤政的皇帝真没几个。
提起这个事情,刘伯温说道,“此前吏部尚书也与我抱怨,学院的那些医官全都赏官了?”
看到马寻点头,刘伯温试探着问道,“这么做是不是有些不妥?”
虽说乱世才勉强结束,现在还算是属于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
可是有些观念也算根深蒂固,比如说官和吏就算是泾渭分明了,吏就是吏、不入流。
而官,那就是朝廷命官。
“这是军中之事,他们有什么可抱怨的?”马寻义正词严的说道,“医官医治伤兵有功,这就是军功,自然该封官。”
马寻的说法自然没问题,可是在一些人眼里就是有些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