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毕竟当世显学,天下书院同气连枝,等闲还真没有谁敢找上勤苦书院的山门。这“怀璧”一说是针对谁,还真不好讲。
书山作为儒家圣地,祭祀儒家圣物很合理,怀缅左丘吾,也能说得过去。强者总归是有不同的原因,弱者常怀相同的理由!
礼恒之还以微笑,孝之恒始终皱眉不展。
“有三个理由。”钟玄胤伸手按住这卷书,给予崔一更同样的认真:“其一,此书作者左先生,此书主角你与我,此书所述,皆勤苦也。除此之外,无干他者。此书置于书院,是相互温养。若有旁人夺书,我自然从书中来。”
“其二,书院往后不以史学为主,你开小说家的课,用得着它。”
“其三——”他顿了顿,给其他人一点反应的时间,然后才道:“此非我路。”
史家宗师左丘吾,以小说家的技法,改写了勤苦书院的结局,成功消弭魔劫,击退七恨。司马衡则是将直笔记史的责任,揽在了自己一人身上。
既然要剥得干净一些,号称“史学第一”的勤苦书院,从此将史学从主位上拿下,开始并重小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钟玄胤却是记史之人,他要走正统史家的路!
自履任太虚阁以来,他所做的每一次记录,都是直笔。譬如某年某月某日,谁和谁吵得面红耳赤,谁又打起来吃了点亏,谁根本骂不过……他不为任何人遮掩,大家也都不在意。
这部可以视为当代小说家瑰宝的《左志勤苦》,并不是他的道路。
司马衡是他求学路上的明灯,《史刀凿海》是他梦寐以求的作品。
他拿起《左志勤苦》,执掌勤苦书院,或许真是最好的安排。但只有放下《左志勤苦》,他才可以走出自己的可能。
“小说非正学也。”礼恒之终是忍不住开口:“勤苦书院有今日地位,非旦夕之功,是久岁之勤。左院长把书院交给你们,自是寄予厚望。我知你们有难处,但是不是……不该如此草率?”
“书院生乱,祸起一时,感谢二老下山相助,为儒家正本,为天下御魔。”钟玄胤先对他们行了一礼,而后才道:“施柏舟曾有言,一人有一人之《春秋》。今玄胤才薄,虽无春秋,亦怀晦朔。”
他平静地道:“有劳书山关心,但此事已然定下。”
孝之恒张了张嘴,还是没有说话。被后生顶撞回来,不是很好看。
“至于所谓‘正学’……”钟玄胤继道:“儒家正学,莫过于史学。天下皆曲笔,不能尽言之,直笔青史者,还陷在历史坟场中。两位长者,左院填命注勤苦,求的是什么,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勤苦书院,担不起这个责任了。史笔如铁,请天下有能者自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