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深刻反思,立即整改!”
陈朝阳将张局长的窘迫、李大有的无奈、老师傅的固执都看在眼里,心中了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5章一份草案诞生(第2/2页)
这个合作社,表面上完成了组织的“整合”,但在生产工具、技术标准、操作习惯、原材料供应等更深层次上,远未实现真正的“融合”。
它像一个拼凑起来的巨人,肢体不听使唤,原材料的血液浑浊不畅,标准的神经传导混乱。
这不仅仅是这一家合作社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汉东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工业化初期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层面的普遍缺失与巨大挑战。
他之前思考的“模块化”、“通用化”,在这里找到了最原始、也最顽固的障碍——根深蒂固的非标习惯和缺乏统一规范的产业生态。
解决这个问题,远比盖厂房、买设备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这不由得不让他想起在昌平专区试图推行的标准化模式,其必要性和艰巨性,在此刻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
离开五金合作社时,夕阳西下。
张局长一路陪着笑,将陈朝阳送上车,额上的细汗在夕阳下微微反光。
陈朝阳的笔记本上,除了之前记录的困难,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核心瓶颈——缺乏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理念与实践。
解决方案——推行“昌平标准”,构建省级工业标准体系,强制与引导相结合,从教育和新建项目源头抓起。
坐在返回省城的吉普车上,陈朝阳望着窗外,思绪已经飞远。
他构想中的“汉东省工业发展初步构想”,必须将“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作为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从根本上规范和提高汉东工业的“组织度”和“战斗力”。
这将是提升汉东工业化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引擎之一。
他再次翻开笔记本,在“系统性整合与升级”之后,郑重地添加上了一个新的关键词——“标准先行”。
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梳理、数据核对以及与各方技术专家、经济学者和少数几位思想开明的老工业干部的闭门研讨,
一份名为《关于汉东省工业建设与发展的初步构想(草案)》的纲领性文件,终于在陈朝阳的主持下,于无数张稿纸、激烈的辩论和袅袅茶烟中起草完成。
这份文件摒弃了时下流行的空泛口号和华丽辞藻,通篇充满了冷峻的数据对比、清晰的逻辑推演和务实的路径选择。
核心思想在文件开篇便被鲜明地标注出来,用加粗的字体写道:
“当前阶段,汉东工业建设必须坚持‘立足现有基础,着眼长远发展’之原则,坚决反对盲目冒进与分散建设,
核心路径在于对全省工业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升级’,探索并实践‘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之路。”
陈朝阳巧妙地将他所知的“军工复合体”高效协作理念,以及“产业集群”的雏形思想,用这个时代所能理解、
且完全符合“平战结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政方针的语言包装起来,赋予了其坚实的政策合法性。
具体实施路径在草案中被条分缕析,构成了支撑核心思想的四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