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9章聚焦军民融合(第2/2页)
“现在好了,朝阳书记提出的这个‘以军带民’,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
军队要粮食,要得急,这就是最实在的牵引。”
他具体阐述道,话语中带着可行性分析:
“比如说,部队需要品质统一、便于储存运输的粮食。
那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需求,在条件较好的村屯,重点推广已经试验成功的玉米、稻谷这些优良品种,指导农民学习浸种、拌种,合理密植。
这比我们空口白牙去推广,见效快得多。”
他强调这并非否定传统经验,而是新旧结合:
“这不是要丢掉老农们摸熟了的节气、土性这些宝贵经验,恰恰是要用部队的需求,把好经验和新法子结合起来。
老把式懂得看天时、识地力,我们再教会大家选用良种、科学使用农家肥,有条件的地方试用一点肥田粉,这产量才能稳稳地上一个台阶。”
他最后总结,语气充满期待:
“所以,朝阳书记这个想法,是给我们农业工作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口。
通过保障军需这个任务,既能支援前线,又能把咱们汉东的农业生产水平往前推一大步。
我们农工部坚决支持,希望能尽快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去,把这件事落到实处!”
赵启年这番结合了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强调了传统经验价值、并指出了切实可行路径的发言,显得格外务实和中肯,
立刻引来了不少来自农业系统和地方工作干部的认同,会场里响起一阵表示赞同的议论声。
陈朝阳向赵启年点头,紧接着话锋一转,论述“以民促军”的根基:
“反过来,如果我们汉东的农业基础牢固,粮食丰产,经济作物多样,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强,这意味着什么?”
他自问自答,目光再次扫过在场的农业干部,
“这意味着我们能为驻军、乃至战时动员提供更丰富、更稳定、更高品质的给养保障。
一个强大、现代化的农业,就是国防动员体系最可靠的大后方。
这就是以民促军在农业上的根本体现。”
然后,他掷地有声地抛出了核心的循环逻辑:
“但这还不够,我们必须建立起工农之间血肉相连、良性循环的纽带。”
他走到黑板前,快速地画了两个相互嵌套、箭头循环的圆圈:
“第一个循环,是‘以工业发展农业’:
我们的工厂,要优先为农业服务!
金陵机器厂、各地的农机修配厂,要着力研发和生产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低廉、更适合我们本地地块条件的改良犁、播种机、脱粒机甚至小型抽水机!
我们正在规划中的化工厂,要努力研究土化肥、低毒农药,提高土地产出。
我们的纺织厂,要保障乡亲们能穿上结实耐用的布料。
工业的力量,必须切实地用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改善乡亲们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