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表决通过(第1/2页)
主持会议的周明光环视了一圈在场仍沉浸在方才激烈辩论中的委员们,适时地引导道:
“同志们,刚才关于工人技术等级制度的讨论非常深入,也很有建设性。
一项新制度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更需要集思广益,反复推敲。”
他略微提高了声调,鼓励道:
“下面,我们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讨论环节。
希望大家不要拘束,无论是对于这项评定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细节疏漏,
还是对于《汉东工业构想》中其他任何方面有不同见解或补充建议,都可以畅所欲言。
真理越辩越明,方案越磨越细。
只有经过充分民主讨论和思想碰撞,我们制定的政策才能更贴合实际,更具操作性,也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这番开诚布公的引导,打破了之前略显对立的辩论氛围,将会场带入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讨论阶段。
片刻后,工业厅下属技术标准处的一位副处长,一位戴着深度眼镜、气质严谨的技术型干部,扶了扶眼镜,小心翼翼地举手发言:
“陈书记,各位领导,我补充一个关于推行汉东省统一工业标准非常关键的实际问题。”
他的声音里是技术工作者特有的审慎,
“我们制定标准容易,但要让全省成千上万的工厂、合作社都能执行这个标准,离不开一个基础中的基础统一、精确的计量保障。”
他环顾一下会场,继续解释道:
“比如说,我们规定一个螺丝的直径是10毫米,公差正负0.1毫米。
可如果各个厂子用的卡尺、千分尺本身就不准,有的偏大0.05,有的偏小0.03,那测出来的结果还有什么意义?
‘汉标’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基层单位,连一把检定合格的游标卡尺都找不出来,计量器具失准、老化的情况非常普遍。”
陈朝阳听得非常专注,他知道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这不只是一个技术细节,而是关乎“标准先行”战略能否落地的基石。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及时,一针见血。”陈朝阳当即表态,语气坚决,
“没有精准的计量,就没有可靠的标准,更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这件事必须作为推行‘汉标’的优先配套工程来抓!”
他略一思忖,便给出了清晰的指示:
“在《汉东工业化构想》的补充细则中,要明确写入:
‘立即着手筹建汉东省计量检定中心,并在主要工业城市设立地区计量站,
负责全省范围内长度、力学、热工等常用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和量值传递工作。
所需人员和设备,由工业厅会同人事局、财政厅尽快提出方案。’”
他看向那位副处长和工业厅的主要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