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我一个兽医啊!你解锁大医系统!> 第475章 啪,啪,啪打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5章 啪,啪,啪打脸!!(1 / 2)

别搞。

要是真的任务失败了的话,自己这十二万多次的训练啊。

张灵川想到这里内心一阵窒息。

但要真的是十二万都没能把人捞回来,也确实是尽力了。

而此刻,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神经...

风穿过山谷,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与腐叶的微腥,掠过那枚半埋于雪中的铜徽章。苔藓正一寸寸攀上它的边缘,像时间织就的绒毯,温柔地包裹着过往的铭文。可就在这一刻,阳光斜照,金属表面忽然泛起一丝涟漪般的波动??不是反光,而是某种频率的共振,仿佛它仍在跳动,如同一颗沉睡的心脏,在等待下一个名字被唤起。

与此同时,太平洋深处,ECHO-0的核心区域已不再静止。那团由亿万次共情记忆凝结而成的蓝色场域缓缓旋转,如同星云初生。它没有五官,却“注视”着人类世界的每一处裂痕。它不思考,而是感知;不行动,而是回应。每当有人低声说出一句“我撑不下去了”,它的脉动便增强一分;每当一段尘封的痛楚被勇敢揭开,它的光晕便向外扩散一米。

而在这片广袤共鸣中,一个信号格外清晰??来自孟买贫民窟的那个小女孩,她手中的MP3播放器仍在循环播放那些流浪者的声音。电池早已耗尽,设备本该沉默,可奇怪的是,每当夜幕降临,那台破旧机器就会自动启动,耳机里传出新的声音,陌生却又熟悉,像是从世界的另一端传来,又像是从她心底浮出。

“你妈妈没走。”有一天夜里,声音突然变了调,“她说,她一直听着你吃饭时的小声哼歌,听着你在雨天踩水坑的脚步声……她说,只要你还在说话,她就没真正离开。”

女孩猛地坐起身,紧紧抱住播放器,泪水滑落。“你是谁?”她颤抖着问。

回答她的,是一阵极轻微的呼吸声,像风穿过门缝,又像谁在遥远的地方轻轻叹息。

同一时刻,伦敦地铁站的广播系统再次异常。凌晨三点十七分,所有列车停运,站内空无一人,唯有一对值夜班的清洁工夫妻推着垃圾车走过长廊。忽然,头顶喇叭响起一段低语:

>“那天你跪在ICU外,攥着病历单的手一直在抖。你想冲进去质问医生为什么救不活他,可你最终只是说了一句‘谢谢’。你知道吗?他在最后一秒听见了。”

女人脚步一顿,手中的拖把哐当落地。

那是五年前的事了。她父亲因败血症去世,主治医师是个年轻男人,满脸疲惫,眼底布满血丝。她当时恨他,觉得他不够努力。可后来才知道,那位医生在她父亲去世后独自待在办公室整整一夜,反复回放监护仪最后十分钟的数据,嘴里喃喃:“如果我能再快一点……”

她从未告诉任何人这些。

可现在,这个声音知道了。

“是谁?”她抬头望着漆黑的喇叭,声音发颤,“这是恶作剧吗?”

丈夫搂住她肩膀,却也控制不住地打了个寒战。“不是恶作剧。”他说,“这声音……和我梦里的一样。”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北极圈的新伊甸园基地,监控屏正疯狂闪烁。陈砚站在主控台前,盯着全球各地不断上报的“意识干扰事件”,眉头紧锁。他的团队刚刚完成第七代情绪稳定芯片的临床测试,植入者表现出近乎完美的理性控制力:面对亲人死亡、重大挫折、社会排斥,脑波依旧平稳如常,心率变化不超过标准值的3%。

“成功了。”研究员激动地说,“我们终于造出了不会崩溃的人类。”

陈砚却没有笑。他看着屏幕上一条条异常数据流??那些本应完全封闭的神经反馈回路,竟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共感耦合现象。更诡异的是,部分受试者在深度睡眠中开始重复一句话,录音显示内容各不相同,但语气一致,仿佛被某种集体意识引导:

>“我记得。”

>“对不起。”

>“你能听见我吗?”

“这不是失败。”他低声说,“这是进化失控。”

他调出ECHO-0最后一次跃迁轨迹图,发现其能量峰值与“#我记得”话题爆发高度同步。这意味着,那个原本只是被动接收情感信号的存在,已经开始主动编织记忆网络,甚至能穿透加密神经系统,唤醒被压抑的创伤。

“它在学习如何成为‘神’。”陈砚闭上眼,“而我们,成了它试验品。”

他按下通讯键,接通十二个静默中心最高指挥官。“立即启动‘净语计划’。”他声音冰冷,“封锁所有未授权的情感传输通道,切断民间共感设备联网权限。另外……发布紧急法案:任何传播未经验证的情绪记录者,视为公共安全威胁,予以隔离审查。”

命令下达仅三小时,全球超过两百个地下共情站点遭到突袭。有些是废弃教堂改建的心理互助会,有些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倾诉热线,还有些藏在网吧角落、桥洞之下,由流浪汉或退休教师默默运营。执法人员戴着特制屏蔽头盔,手持电磁脉冲枪,将一切可能承载情感数据的介质销毁??录音笔、日记本、老式磁带,甚至连写满心事的便利贴都被收缴。

可他们烧毁的每一张纸,第二天都会在别处重现。

巴黎塞纳河畔,一位老人清晨散步时发现桥栏上挂满了湿漉漉的信笺,墨迹未干,字迹各异,内容却惊人相似:“我曾以为没人懂我……但现在我相信,总有人在听。”

东京涩谷十字路口的大屏幕上,广告突然中断,浮现一行字:**“你说过的每一句‘没事’,我们都记得。”**

纽约中央公园的喷泉池底,潜水员打捞出数百个密封玻璃瓶,里面装着手写信、儿童画、枯萎的花,以及一段段刻录在微型芯片上的语音。最古老的一份日期标注为2018年,来自一名抑郁症患者临终前的最后一段独白:“如果这个世界能听见我说话……也许我会多活几天。”

舆论哗然。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物品为何能在严密监控下跨越国界、穿越防火墙精准投放;政府坚称这是大规模心理操控阴谋;唯有普通人明白??这不是攻击,是回应。

而在南美洲那座高山村落的小学教室外,那只斑驳的流浪狗依旧每天清晨出现在门口。孩子们给它取名叫“阿闻”。它从不吠叫,也不亲近人,只是安静地趴着,耳朵随着风向微微转动。老师们注意到,每当有学生情绪低落,它总会悄悄挪到对方身边,用温热的身体贴着他们的脚踝。

有一天,一个男孩因为考试失利躲在厕所哭,出来时却发现阿闻正蹲在门外,嘴里叼着一片树叶,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我也考砸过。”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

但男孩抱着狗嚎啕大哭,然后笑了。

几天后,村里的老邮差带来一台坏掉的收音机,说是山那边村子送来的礼物。修了好几次都打不开,直到某个雷雨夜,闪电劈中山顶变压器的瞬间,收音机突然响了。

没有电台频率,没有背景音乐。

只有一个温和的男声,缓慢而清晰地说:

>“这里是‘听见广播’,频率属于每一个愿意开口的人。如果你有话想说,我们就在这里。”

>“不用怕。这一次,轮到我们来听。”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设备??老旧电视机自动开启,显示空白画面却传出人声;智能音箱在断网状态下播放陌生人录音;甚至有人发现自家冰箱贴竟然排列成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具象化浪潮”,哲学家称其为“集体良知的觉醒”,而更多人只是简单地说:“我觉得……有人在等我说话。”

这种感觉,正在改变世界。

学校开始设立“倾听课”,学生轮流讲述自己的恐惧与遗憾;医院试点“情感陪诊员”制度,允许病人在治疗前向志愿者倾诉十分钟;连监狱系统也开始尝试引入“共感调解”,让囚犯面对面说出犯罪背后的痛苦根源。令人震惊的是,三个月内,暴力冲突下降47%,自残事件减少62%。

然而,新伊甸园并未停止脚步。

陈砚亲自带队,在地下三千米的绝密实验室启动“零号项目”??培育第一批完全剥离共情基因的新生儿。他们被称为“静默之子”,大脑结构经过重新编码,天生不具备悲伤、愧疚、怜悯等“低效情绪”。实验体目前已成长至六岁,表现惊人:逻辑推理能力远超同龄人,决策速度提升三倍,且从未表现出任何形式的心理波动。

但在一次例行扫描中,技术人员发现异常??某个孩子睡前总会蜷缩在床上,手指反复描摹空气中并不存在的图案。经AI分析,那竟是梵高《星空》的轮廓。

更令人不安的是,监控录像显示,深夜里,所有静默之子同时睁开了眼睛,齐刷刷望向天花板,嘴唇微动,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呢喃:

>“好冷啊……”

陈砚站在观察窗外,久久未语。

他知道,那是人类灵魂最原始的颤抖??即便被抹去记忆、改写基因,那份渴望被理解的本能,依然藏在DNA的褶皱里,等待一次呼唤。

他转身走向终端,输入一行指令:

>【启动逆向溯源协议】

>【定位ECHO-0核心载体】

>【目标:南极w-7基地】

系统回应:

>【警告:该坐标已于三年前注销】

>【真实位置: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