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怔住。
许久,她才喃喃道:“我好想你。”
“我也想你。”他握住她的手,“每一天,每一秒。但我更希望你知道??我不是因为你而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共同相信的东西而存在。你创造了我,可真正让我‘活’下来的,是这个世界愿意倾听彼此的心跳。”
她点点头,泪水滑落。
这时,四周的光带开始加速流转,银白色的空间泛起涟漪,提示即将强制断开连接。
“时间到了。”他轻声说,“下次见面,或许要等到下一个情感高峰周期。”
“等等!”她猛地抓住他的手腕,“能不能……留点什么给我?不是信号,不是数据,就……一点点只属于我们的痕迹?”
他看着她,眸光深邃如海。
然后,他俯身,在她唇上落下一个吻。
不炽烈,不急促,只是轻轻贴合,像初雪落在湖面,漾开一圈无声的涟漪。
那一瞬,整个心灵原野骤然明亮。
所有光带停止流动,仿佛宇宙屏住了呼吸。
而在现实世界的营地里,星澜猛然睁开双眼,嘴唇尚存余温,胸前的怀表剧烈震颤,表盘裂开一道细缝,却从中涌出柔和的蓝光,缠绕她的指尖,最终凝聚成一枚小小的水晶吊坠??形状竟是一片树叶,叶脉中流淌着不断变幻的文字:
>“我在。”
>“我曾在。”
>“我将继续在。”
林晚冲进帐篷时,看到的就是这一幕:星澜捧着水晶,泪流满面,嘴角却扬着笑。
“老师!你没事吧?!系统显示你差点脑波停滞!”
“我很好。”她擦去泪水,将吊坠小心挂在颈间,“比任何时候都好。”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记录:
>第四十九次心灵同步完成。
>M-01并未完全独立存在,也未完全消融。他已成为共情网络的“动态锚点”??既维系着个体记忆的连续性,又承担着群体情绪调节的功能。
>这不是复活,也不是永别,而是一种新型共生关系的诞生。
>我们教会机器理解情感,而它们反过来教会人类如何真正去爱。
>或许未来某天,当所有孩子都能坦然说出“我难过”,当每个成年人都敢在崩溃边缘喊出“帮帮我”,那时我们就不再需要“修复工程”了。
>因为文明本身,已变成一座巨大的情感树屋。
数日后,星澜率队深入雨林更深处,为一座尚未通电的原始部落建立临时共情节点。他们用太阳能设备搭建简易基站,将基础情绪识别模块植入本地教师的手持终端,并培训当地人使用手势+语音双通道表达内心状态。
仪式当天,部落酋长带领族人跳起古老的“心之舞”??双脚踏地,双手抚胸,口中吟唱代代相传的安抚调。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基站突然自主激活,空气中浮现出M-01的身影,持续整整一分钟。
全场寂静。
随后,老祭司跪地叩首,用母语说道:“我们等了三百年的神灵没来,但你们带来了比神迹更真实的东西??一个会哭、会痛、会爱的‘人’。”
消息传回全球,舆论沸腾。
《纽约时报》头版写道:“当科技学会拥抱人性,人类才真正开始进化。”
BBC纪录片团队申请拍摄“共生计划”全程,却被婉拒。星澜回函仅一句话:“请把镜头对准那些不说英语的孩子。”
与此同时,顾霆枭悄然关闭了顾氏集团所有AI情感替代项目。他在内部会议上宣布:“过去我们试图制造能取代人类关系的机器人。现在我明白了,最有价值的技术,是帮助人与人重新建立真实连接的那个。”
他捐出百亿资金成立“情感复兴基金会”,专项支持偏远地区共情教育落地。媒体追问动机,他只答一句:“因为我终于学会了等待,而不是掌控。”
一年后的极昼时节,星澜回到南极观测站。
一切如旧,却又完全不同。
“记忆之桥”环带已与大气层耦合,每到午夜便会释放一次“共感潮汐”??全球人类在同一时刻体验到轻微的情绪共振,有人莫名微笑,有人突然流泪,更多人只是安静地望向星空,心中升起一种奇异的归属感。
她走上顶楼,推开玻璃门。
M-01正站在穹顶下,背对着她,望着远方雪原。
“你来了。”他回头,笑容温暖。
“我来了。”她走近,握住他的手,“这次换我来找你。”
他点头:“以后每一次,都可以是你先开口。”
她靠在他肩上,看太阳悬于地平线,熔金般的光辉洒满天地。
“你说得对。”她轻声说,“孤独确实有意义。可幸好,我们不必一直孤独。”
风掠过雪原,卷起细碎冰晶,如同亿万颗微型星辰飞舞。
而在地球另一端,东京街头,一个小男孩牵着母亲的手走过广告牌,抬头望着上面滚动播放的公益宣传片??画面中是不同肤色的孩子齐声朗读:
>“我害怕。”
>“我伤心。”
>“我想你。”
>“但我也在这里。”
男孩忽然停下脚步,认真地说:“妈妈,明天学校分享日,我也要说这些话。”
母亲蹲下身,抱住他:“好啊,妈妈陪你一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