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饥饿、钢铁与新生(第1/2页)
“清君侧”的大旗在宣威城头猎作响,口号响亮,却无法立刻填饱肚子,也无法瞬间变出足够的钢铁与火药。理想与口号之下,是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李默和他的安西,迎来了自立后最艰难的第一个月。
粮食危机,是悬在头顶的第一把利剑。
以往庞大的关内漕运彻底断绝,仅靠安西本地的存粮和少量屯田产出,对于骤然膨胀的军队(为应对危机进行了扩编)和数十万人口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粮价开始不受控制地飞涨,黑市悄然出现,原本稳定的社会秩序出现了细微的裂痕。程椽采取了严厉的配给制,军民一律按最低标准发放口粮,并派出军队接管所有大小粮仓,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才勉强维持住没有发生大规模骚乱。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格物院划出的那片“试验田”。苏珩带着农科的人,几乎住在了田边,像呵护婴儿一样照料着那些从系统兑换来的、被寄予厚望的“奇迹种子”——土豆和红薯。它们能否适应西域的水土,能否真的带来传说中的高产,关乎着整个安西的生死存亡。每一天,都有人在田边驻足观望,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与焦虑。
军事压力,则来自西方。
王焕不愧为沙场老将,他忠实地执行着李默的游击策略。麾下精骑如同幽灵般在楼兰边境游弋,利用“迅雷铳”的射程优势,多次成功伏击了楼兰派往车师、龟兹的使团和运粮队,缴获了不少物资,也极大地迟滞了尉屠耆整合联盟的步伐。
然而,尉屠耆也并非庸才。在吃了几次亏后,他改变了策略,收缩兵力,重点防守通往扜泥城的要道,同时派出了大量轻骑,反过来骚扰安西的边境哨所和落单的巡逻队。双方在广袤的边境线上展开了残酷而频繁的小规模冲突,互有伤亡。安西军虽然装备略占优势,但兵力毕竟有限,无法处处设防,边境地区的百姓不堪其扰,开始向内陆迁徙。
更让人担忧的是,车师和龟兹的态度。王焕的袭击虽然震慑了他们,但咸阳剧变的消息以及李默“自立”的行为,让他们对安西的长期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们虽然暂时没有公开派兵协助楼兰,但提供给楼兰的物资通道并未完全切断,显然是在骑墙观望。
最大的希望与压力,都集中在了格物院。
苏珩感觉自己快要被压垮了。“破军”的扩大生产遇到了巨大的技术瓶颈。合格的枪管钢冶炼成功率低,镗线加工更是慢如蜗牛,熟练工匠的短缺是致命伤。他按照李默的指示,推行标准化和分工,但一些老师傅固有的习惯难以改变,不同匠组生产的零件时常无法通用,废品率居高不下。
火炮的研发更是步履维艰。第一次试铸的一门小型青铜炮,在试射时就炸了膛,险些造成人员伤亡。材料的强度、炮身的结构、引信的安全性……无数难题摆在面前。
而李默,则坐镇格物院,亲自参与解决最关键的技术难题。他没有时间去慢慢引导,很多时候是直接给出经过系统优化的解决方案。
他改进了高炉的鼓风系统,引入了简单的蓄热式热风技术,提升了炉温,使得炼出的钢铁质量更加稳定。他设计了专用的夹具和量规,强制推行零件标准化,不合格的零件一律回炉,几个带头抵触的老匠人被当众严厉处罚后,生产效率终于开始缓慢提升。
对于火炮,他暂时放弃了复杂的后装线膛设计,回归到相对简单可靠的前装滑膛炮。他凭借脑海中的知识,给出了更科学的炮身比例、更厚的炮尾结构,并指导工匠们采用层层锻打的方式制造炮管坯,虽然耗时,但韧性和强度远超铸造。同时,他改进了火药配方,制造出颗粒更均匀、燃烧更稳定的***,以减少炸膛风险。
就在这内外交困、压力巨大的时刻,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8章:饥饿、钢铁与新生(第2/2页)
首先是农业方面。经过精心照料,试验田里的土豆和红薯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明显比当地的传统作物更加耐旱和茁壮。这个消息如同甘霖,稍稍缓解了弥漫在安西上空的饥饿焦虑。格物院的农科博士们信心大增,开始着手规划更大规模的种植方案。
其次是军事技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第一门严格按照新标准制造的小型前装滑膛炮——“震旦一号”,终于试制成功!这门炮口径不大,仅能发射实心铁弹,有效射程约五百步。在试射场上,它发出的怒吼声远超“破军”,炮弹呼啸着飞出,将远处一个夯土垒成的靶垛轰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