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帮助一下兄弟厂!(第1/2页)
回到办公室后,林默摊开图纸,开始思考怎么实现信号的实时传输。
虽然刚刚和大家说的轻描淡写,但是客观上来说,目前想要实现信号的实时传输,还是有不小的挑战的。
尤其是硬件的DSP技术以及Cpu,严重限制了发展。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目前的处理器性能处理不了这么庞大的数据。
即使是八十年代中期,时间往后推个三四年,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实验室探索和军事应用的初级阶段。
民用领域几乎空白,压根看不着。
即便在军事领域,如M军同期使用的“先锋”无人机,其视频回传也存在着延迟高、画质差、传输距离短,易受干扰等问题。
真正的可靠的实时视频传输技术,要等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十几年后。
随着数字压缩技术和高速数字电路技术的突破,才逐步走向成熟和应用。
此时,横亘在林默面前的,是两道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天堑。
但是,话说回来,对于林默而言,想要实现倒不是没有办法。
方法总比困难多。
林默在纸上写下两个硕大的词语:
“软件算法和硬件提升。”
既然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传输,有信号延迟,那就拖延个十几秒,在这个时代,十几秒的延迟也能算得上是实时传输。
毕竟无论怎么说,都比侦察兵上山爬实时侦察来得强,效率更高。
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首先一个最为关键的点,来自CCD传感器采集的图像数据过于庞大。
目前能找到的,最先进的CCD图像传感器,哪怕只是采集每秒25帧,分辨率仅为352x288像素的所谓‘全动态’图像,产生的原始数据流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粗略估算,未经任何处理的原始数据速率将超过20Mbps。
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数据量。
用数字来对比一下,差不多是目前最新的处理器需要全功率处理一小时。
这还只是一张图片进行单向处理。
“所以需要信号压缩算法。”
林默提笔写道。
所谓的信号压缩,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图片数据进行压缩减小,给胖子瘦身。
“尽可能保持图像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将数据量削减100倍以上,加快传输速度。”
林默采用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混合编码框架思路。
虽然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处理器算力,无法实现后世复杂的H.264等标准,但其设计内核已然领先。
“同时也可以尝试‘差分编码’思路,可以将第一帧作为完整帧传输,后续帧只传输与前一帧相比发生变化的部分。”
“对于单帧图像,可以尝试将其分割成小块,利用离散余弦变换的数学方法,将图像信息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保留主要的低频信息,也就是构成图像轮廓信息,舍弃大量次要的高频细节,从而实现大幅压缩。”
林默一边想一边继续写一点:“光有压缩还不够!”
“还需要抗干扰,将瘦身后的数据,安全,可靠地传回来!”
“也就是说,模拟信号不用再继续用了,需要开始全面转向数字通信!”
林默自顾自想着。
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信号传输,大多都是模拟信号。
优点是好操作,简单,成本很低。
但是极其容易受到电磁干扰。
而且传输距离有限,只有区区的二三十公里。
一旦超出范围将会造成严重的失真。
信息将会全部丢失。
出现雪花屏。
“除此之外,还得考虑传输距离的问题………可以直接构建空中中继网络,将侦查范围扩充到数百公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五章帮助一下兄弟厂!(第2/2页)
“当‘天眼-1A’深入敌后,超出与地面站的直接通信距离时,可派遣一架‘天眼-1B’电池动力型无人机,在前方与后方之间的安全空域悬停,作为中继站。”
“前方的数字信号传给中继机,中继机再用不同的频点转发回地面站,这样,侦察半径将得到倍数级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