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95章 这点小事,老夫懒得计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 这点小事,老夫懒得计较。(1 / 2)

第95章这点小事,老夫懒得计较。(第1/2页)

李承乾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转为凝重。

“诸卿切记,我等所为,非为刁难,非为党争,乃为肃正纪纲,明晰法度。一切言行,皆需出于公心,合乎礼法。”

“问询需切中要害,驳议需有理有据。要让朝野上下看到,东宫议政,非是虚应故事,而是实实在在为朝廷查漏补缺,维护纲纪之严肃!”

“臣等明白!”四人齐声应诺。

议事既毕,众人退出偏殿,各自下去准备。

李承乾独自坐了片刻,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他知道,箭已上弦。

翌日,东宫显德殿。

依照新制,部分常朝政务摘要及需议事项已送至东宫。

今日议题,恰有吏部呈报的若干官员年度考功优等复核,以及兵部关于安西都护府下属两名折冲都尉调动的建议。

李承乾端坐殿上,下方除了东宫属官,还有被传召前来接受问询的吏部考功司郎中和兵部职方司郎中。

气氛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凝重。

首先议及吏部考功。

当念到某位关中畿县县令连续三年考功皆为上上时,李承乾并未像往常一样简单听过就算,而是示意赵弘智发言。

赵弘智手持相关文书,起身向吏部郎中询问道:“敢问郎中,此县令连续三年考绩上上,依据为何?其任内户口增益几何?垦田数目可有明细?狱讼是否清明?有无特别政绩堪为表率?”

“据《考课令》,抚育有方,户口增益为上考,清慎明著,公平可称为中上。”

“其文书所载,多为劝课农桑,颇有成效、处事公允等泛泛之词,未见具体政绩及显著事功,何以连续评定上上?是否合乎考功之制?”

他一连串的问题,引经据典,直指核心。

那吏部郎中显然没料到东宫会问得如此细致,额角微微见汗,支吾着试图用“风评甚佳”、“上官举荐”等理由搪塞。

李承乾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压力。

“朝廷设考功之法,旨在激浊扬清,赏罚分明。若标准模糊,仅凭风评,则何以服众?何以体现公平?”

“此例若开,恐伤天下实干官吏之心。此份考功复核,暂且搁下,请吏部补充详实数据、列举具体事功后,再行呈报。”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要求。

补充材料,合情合理,吏部郎中无法反驳,只得讪讪领命。

轮到兵部议题时,贺兰楚石率先发难。

他针对兵部提议调任的一名折冲都尉,提出质疑。

“据职方司所呈,此员原驻守河西,善守不善攻,今调往安西某前沿军镇,该镇近年时有小股游骑扰边,需主动出击清剿。”

“以守城之将,置于需进取之地,是否人地相宜?兵部考量其调任,是基于其以往守城之功,还是评估其具备出击之能?可有其骑射、野战操演之考评记录?”

兵部职方司郎中被问得一愣,调任考量往往涉及多方因素,甚至包括人际关系、派系平衡,有些确实难以摆在明面上细说。

他试图强调该都尉经验丰富、忠诚可靠。

贺兰楚石不为所动,语气冷硬。

“边镇将领调遣,关乎边境安全,非同小可。岂能仅以经验、忠诚概之?”

“若无具体能力匹配之证据,此调令恐欠稳妥。依末将看,亦当暂缓,请兵部重新审议,或另举荐更合适人选,并附具其胜任之明确理由。”

李承乾端坐上方,静静听着属官们的质询,偶尔在关键处微微颔首,表示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5章这点小事,老夫懒得计较。(第2/2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