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会主席陀螺去年戛纳的观影日记的第8天用的标题是“再不爆我就自爆了”来形容自己的观影体验…
场刊,其实就是一本在电影节内部发行的刊物,只存在于电影节举办的几天时间里,一半的内容是介绍、评论,服务电影节;另一半的内容则纯粹是广告。
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其意义就好比“日报”一般,是指“每天出现在现场的刊物”。
戛纳场刊由一家名为《每日银幕》(ScreenDaily)的老派杂志承办,在电影节举办前一天开始,每天出版一期,放在电影节的现场免费赠送,在其官网,也有电子版可以免费阅读。
因为每一天都要出版一期,所以场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有电影节流程、上映影片的相关消息,以及影评之外,最多的还是各种广告和推广文章。
这些广告明码标价,给钱就上,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门槛可言。
价格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来万足矣。
所以,在这些年三大电影节的场刊中,几乎每一期都会大量地出现华语电影的广告,甚至是跨版广告,并不稀奇。
毕竟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的商业行为,所以,那种“XXX国产电影登上戛纳场刊”的宣传豪语,也不必当成一回事。
插一句,这些广告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欧洲顶尖文艺片的广告,有的只是那种没有什么机会“走向国际”的影片的广告——在这里,场刊就是一个更加大众化的电影展示自己的平台,是一种宣传手法。
华语电影上场刊,所代表的并不是华语电影的水准的高低,而是宣发费用的多寡。
所以,《寄生上流》是没有机会登上场刊的!
……
“令人眩晕,精彩绝伦,完全无法归类,《寄生上流》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堪称完美,是真正强有力的金棕榈候选者。”——《综艺》
《Indiewire》评论说:“虽然电影节才刚刚开幕,但我可以说‘《寄生上流》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银幕》:“《寄生上流》融合惊悚、黑色幽默与家庭悲剧元素,呈现了2小时12分钟的过山车式观影体验。导演沈言突破类型片规则,将社会现实融入不同题材,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人惊艳!”
当然也有批评…
《视与听》评价:《寄生上流》的故事本身有着丰富充实的现实社会细节和角色设计作为基础,演员准确的表演和沈言导演纯熟的技法,都让影片能够给观众留下非常强烈的第一印象。
不过,深究下来,影片的缺点也在于这种极致的类型化上:太过于精彩和完美的设计让影片的高潮过早来临,在中段和最后并不能再带来升华,电影的最后也颇有点仓促收尾的感觉…
沈言对这些讨论…不太关心。
之后的几天,他也没有出去浪,除了几场官方的活动,他需要露脸,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酒店的露天阳台上,沏一杯咖啡,然后吹着海风…
哦,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很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得卖片子——《白蛇缘起》、《无双》包括《地火》还有《东北警察故事》…
卖片子就得跟人打交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