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章匠火燎原(2 / 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2章匠火燎原(第2/2页)

制定了详细的《炮管铸造操作规程》。单此一项,炮管的成品率和质量稳定性便提升了近三成!

他们还将“流水线”思想细化。原本一个工匠可能需要负责一件武器的多个环节,

现在被分解成制模、浇铸、打磨、钻孔、组装、检验等数十道工序,专人专岗,熟练度飞速提升。

墨家弟子甚至设计了一套利用水力驱动的简易传送带和吊装设备,用于搬运沉重的炮管和原材料,大大减轻了工匠的劳动强度。

武器性能的飞跃:

墨家精通力学与结构。他们对“突火枪”(线膛枪)的枪膛结构提出了改进意见,使得气密性更好,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升。

对手榴弹(***)的外壳形状和破片槽进行了优化,使其爆炸后破片分布更均匀,杀伤力增强。

最令人称奇的是,结合向拯民提供的思路和墨家自身的机关术传承,他们竟然真的开始尝试制造一种全新的武器——“火箭”。

不是传统的弓箭,而是依靠火药反推力推进的箭矢,虽然射程和精度还远不如火炮,但其发射时火焰喷涌、啸声凄厉的景象,在试验场上一亮相,就震撼了所有围观者,被视为潜在的攻坚和心理威慑利器。

墨离先生常常亲自蹲在工坊里,满手油污,与普通工匠一同调试设备,讲解原理。

他那句“术之至者,合乎天道,利于万民”的口头禅,也逐渐在工匠中流传开来。

工匠们不再仅仅视自己为“手艺人”,而是“利国利民之技”的传承者和开创者。

在八方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墨家学派的系统性指导下,武昌的军事工业真正进入了爆发式发展的快车道。

军工总坊的规模一扩再扩,分设了枪炮坊、火药坊、弹药坊、器械坊(负责生产手推车、偏厢车零件等)、以及新成立的“格物实验坊”。

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原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火炮订单,现在可能只需数周。武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批批崭新锃亮的线膛枪、一门门威风凛凛的雪魄炮、一箱箱威力增强的手榴弹和试验性的火箭,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工坊,装备到正在轮训的部队和新编练的军团中。

这一日,向拯民在阿铁和墨离先生的陪同下,视察军工总坊。他看着那秩序井然、分工明确的生产线,听着那富有节奏的机器轰鸣,抚摸着刚刚下线、还带着余温的炮管,心中感慨万千。

“阿铁,墨离先生,还有所有在场的工匠兄弟们!”

向拯民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坊里依然清晰,“你们手中锻造的,不仅仅是杀敌的利器,更是我们华夏护国军的脊梁,

是未来太平盛世的基石!你们的工作,与前线将士的拼杀,同等重要!”

工匠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听着这位大统领的肯定,许多人眼眶湿润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这身“贱业”,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尊重。

“继续努力!”向拯民目光扫过每一张饱经风霜却充满干劲的脸,“我们要造的武器,要更好,更精,更多!要让任何敢于犯我华夏之敌,都在我们的钢铁和火焰面前颤抖!”

“谨遵大统领令!”阿铁、墨离先生与所有工匠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充满了自豪与力量。

武昌城西的匠火,已然燎原。这熊熊燃烧的工业之火,正以其磅礴的力量,为华夏护国军这把即将北伐的利剑,淬炼出更加锋利、更加坚韧的锋刃。一个属于工匠的时代,正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悄然开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