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齐鲁星火(第1/2页)
就在太行山脉的铁流滚滚向前时,华夏护国军播撒下的另两颗种子,也在古老的齐鲁大地上悄然生根发芽,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两颗种子,分别落在了沂蒙山区和胶东半岛。
田振国,与覃宏武一样,也是从施南府大山里走出来的兵,曾是向拯民身边另一个不爱说话、却眼神灵动的卫士。在特训中,他展现出了与覃宏武不同的特质——不仅军事技能过硬,更有一股天然的亲和力,善于和人打交道。他被任命为山东武装工作队的队长,目标是开辟沂蒙根据地。
他带着二十几名队员,扮作逃荒的流民,混在凄惶的人流中,进入了层峦叠嶂的沂蒙山。这里的百姓,饱受清军和土匪的双重蹂躏,眼神里充满了警惕与麻木。
田振国没有急于亮明身份。他选择了一个被土匪祸害惨了的小山村住下,白天帮老乡砍柴挑水,医治牲口(队员中有懂兽医的),晚上就给围坐过来的村民讲“南边”的故事,讲武昌有个向大统领,带着兵打了大胜仗,赶跑了鞑子,还给穷人分田地。
他讲得生动,用的是山里人能听懂的大白话。起初,村民们只是听着,不说话。直到有一次,一股几十人的流匪前来勒索粮食,田振国带着队员们,利用地形和几支短火铳,干净利落地将土匪击溃,还缴获了些许兵器。这一下,村民们看他们的眼神彻底变了。
“田队长,你们……真是那边来的?”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石匠颤声问。
田振国拿出藏在包袱底部的白虎旗,郑重地展开:“老人家,我们是华夏护国军,是来帮咱们老百姓打鞑子、求活路的!”信任,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田振国以这个山村为基点,开始组织民兵,教授他们如何放哨、如何传递消息、如何利用山石林木制作简单的陷阱。他深知群众的力量,提出了“鞑子来了钻山沟,民兵配合打冷枪”的战术。
地雷初响,威震蒙阴:
清军一个把总率三百余人进山征粮,气焰嚣张。田振国早已得到消息,他带领民兵和部分队员,在清军必经的一条狭窄山路上,埋设了十几颗简陋但有效的“石雷”(火药裹在凿空的石头里)和“铁西瓜”(利用缴获的铁壶、瓦罐制作)。
当清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时,田振国一声令下,拉响了地雷!“轰!轰!轰!”爆炸声在山谷间猛烈回荡,碎石铁片横飞,清军被这来自地底的打击炸得晕头转向,死伤数十人。不等他们反应过来,两侧山梁上枪声响起,虽然稀疏,却精准地撂倒了几个军官。幸存的清军以为中了大队人马埋伏,丢下粮车,狼狈逃窜。
此战,缴获粮食一批,兵器若干,更重要的是,“沂蒙山来了天兵天将,会用地雷咒”的消息迅速传开,前来投奔的百姓和零散义军络绎不绝。半年时间,田振国硬是在这崇山峻岭中,拉起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清队伍,建立了初步的沂蒙根据地。他手下也涌现出像神枪手猎户“山鹰”,和善于鼓动宣传的former说书人“铁嘴李”这样的代表人物。
与扎根山区的田振国不同,奔赴胶东半岛的张大明,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张大明并非施南老兵,他原是江北的流民,在逃难途中被华夏军收容,因头脑灵活、敢打敢拼,在训练中表现优异,被破格提拔为队长。他率领的工作队,目标是在沿海的胶东半岛打开局面。胶东情况复杂,除了清军,还有各种海盗、地方豪强武装以及零星的抗清义军,彼此关系盘根错节。张大明深知,在这里,光靠躲藏和发展民兵是不够的,必须主动出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5章齐鲁星火(第2/2页)
他首先找到的,是一支被称为“浪里蛟”的海上义军,头领姓海,主要活动在登州外海岛屿,以劫掠清军漕船为生。张大明冒着风险,乘小舟登岛拜访。
“合作?凭什么?”海首领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对张大明这个“南边来的陆上人”充满不屑。
张大明不慌不忙,让人抬上来两个木箱,一箱是雪亮的匕首和短火铳,另一箱是白花花的银元。“凭这个,够不够?还有,”他指着随行队员背上用油布包裹的长条物,“我们还有更好的家伙,能帮你把鞑子的战船都送进海底!”他展示的是几支防水处理过的线膛枪和少量威力更大的炸药包。海首领将信将疑地试射了线膛枪,那惊人的精度和射程让他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