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种假定,1939年7月天津危机时,皇家海军计划可用于远东的是声望号和复仇号,但此时皇家海军仍然缺乏与美军作战计划(橙色计划等)配合的迹象。
并且,美国人此时的想法与英国人正好反过来,1937年海军作战部长莱希上将访问英国时提出的构想是,在大西洋方面,美国支持英国人,让他们腾出手来加强远东舰队,这个思路充斥着美军内部直到1941年。
究其原因,第一个是美军此时缺乏跨过太平洋作战的能力,其二是海军不希望浪费兵力去保卫不列颠在远东的利益,最后则是先欧后亚的战略影响,总体上来说,虽然双方希望合作,但实际执行仍然是各管各的。
因此,除了联系美国人,英国人也正在开始考虑部署一支新的舰队。
相比于法国人提出的远征瑞典的计划,新加坡战略更早出现,也更受关注,如今的计划从1936年再武装时就已经在计划了。
历史上,随着日本的战争野心显露无遗,英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曾决定部署Z舰队,停留在亭可马里(斯里兰卡岛)从而对日威慑。
在1939前后,早期正式计划确定时,皇家海军计划派遣反击号、声望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以及几艘复仇级战列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前往远东,其中还包括光辉号与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不过,众所周知,这个计划遭到了丘吉尔的干涉——既然德国人的俾斯麦能牵制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一半力量,那现在一艘乔治五世去牵制日本舰队又有什么问题呢?
于是乎,Z舰队最后不可避免的悲剧了。
相比于历史上匆匆忙忙的Z舰队,如今皇家海军的计划时间更早,而且皇家海军对中国海军也更为重视,不敢轻慢,故而对计划中的舰队有非常正确的定位——Z舰队是一支存在舰队。
在战争尚未爆发时,这支舰队可以威慑中国,让中国人多掂量掂量,南下的代价会是什么。
而在战争爆发以后,这支舰队则可以牵制中国海军的主力,假如己方处于不可逆转的劣势,那么这支舰队也可以灵活的出港向西撤至斯里兰卡,退守印度洋,伺机而动,直到美国海军愿意参战。
对于这支舰队,皇家海军所设定的背景是同时对中德作战。
因而海军部拟定了一个抽调17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前往远东的作战计划,其中包括五艘正在改造中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五艘复仇级战列舰、三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两艘尚未完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有两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同时为舰队配备六艘航空母舰。
在其构想中,皇家海军在新加坡前线可以保持至少4艘主力舰作为第一接触方,后方的13艘舰艇停驻印度洋轮换待命并伺机支援地中海或回调至本土。
在皇家海军主力前出时,地中海和大西洋防务空虚的部分则交由法国海军填补,同时肉眼可见地倾向于获得美国人的支持。
总体来说,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在不久前还是很高的。
第一,如今英国不必担心意大利了,地中海的防务压力大幅降低,至少可以空出四艘战列舰,法国也可以承担更多的大西洋防卫任务。
第二,中国的作战意愿并不强烈,中国更有可能利用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发动殖民地叛乱,而非直接出兵。
但如今,皇家海军还需要在大西洋抓德棍破交舰,这就需要8~10艘战巡或同级别高速主力舰,当然,也包括航母。
这方面法国所能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最乐观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将战争拖延至1940年后,那么法国人能够分摊四艘,即两艘敦刻尔克级和两艘黎塞留级,而英国能下水四艘KGV和两艘光辉。
再加上胡德,这样倒是还勉强能维持局面。
只是,在最近半年里,悲观的思想已经开始蔓延,海军最新的意见开始慢慢退化至认真考虑新加坡遭到入侵的最坏情况。
这种计划与之前的推演截然相反,这种时候派遣主力舰都不是必需的了,海军部提出了快速兵力构想——“aflyingsquadron”。这份计划只包括15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22艘潜艇、2艘扫雷舰和12艘摩托艇,相比于此前的庞大舰队,可谓是相当寒酸。
而在该计划中,美国将会成为主角,美国太平洋舰队,甚至是亚洲舰队,依托新加坡进行远东防务,如果能更进一步,在对德战事上形成英美同盟,那么皇家海军就可以负责大西洋,而美国海军负责太平洋。
当然,这种构想就目前而言并非主流,各方仍认为中美在太平洋并没有决定性冲突,甚至于,除了罗斯福等人,美国人也没打算跟英国合作对付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