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仍笼罩着这个世界,和平从来都是宝贵的资源。
荒川畔,七零八落的阵地上,硝烟尚未散去,被上万发炮弹和航弹犁过的土地一塌糊涂,大的坑多是航弹的成果,其次是120mm迫击炮炮弹,最后是75mm炮弹和80mm迫击炮炮弹。
阵地上的日本人也仿佛是死绝了一样,先头部队渡河后并未受到什么攻击。
不过众人仍不敢松懈,大炮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最多的伤亡永远来自这一门门雷霆巨兽,但火炮并不是万能的,在建有一定工事的情况下,这种程度的火力准备不可能让这片阵地上的敌人全部都殒命,威胁依然存在于众人尚未得知的地方。
砰——!
在天上的飞机与地上的坦克的发动机轰鸣声掩护下,一门布置在阵地侧面边缘处的大正十六年式37mm平射步兵炮在坚固且伪装良好的掩蔽部下得以幸存,里面的日军已经被震死了好几个了,仍活着的两人摸了一把脸上的泥土,甩了自己一巴掌,然后操纵着它向国防军的两栖坦克开火。
哐——
轰——
这种一战水平的小炮对上正儿八经的坦克肯定是没用的,但可惜走在前面的只是一辆比装甲车好不到哪里去的两栖坦克。
在五百米的距离上,三式37mm穿甲高爆弹勉强洞穿了三五式两栖坦克那12mm的渗碳表面硬化装甲钢,在其内部爆炸,发出沉闷的轰响。
涂刷着白色“壹叁”编号的坦克借着惯性还向前冲了六、七米,然后缓缓停了下来,好在两栖坦克只装备了两种重机枪,并没有炮弹,因此并未发生殉爆的惨剧。
而且,三式穿甲高爆弹的“高爆”显然有些名不副实,没有被打到的那人虽然受了伤,但尚不至于当场死亡。
“十三号车没了!敌炮在哪儿?!”
“看到了!九点钟方向!”
十一号车的反应最为迅速,靠近十三号车且视野较好也让他们最早的观察到敌人的情况。
当其它车还在惊讶寻找时,它已经开始向日军火炮阵地所在的方向发射曳光弹了,这直接为其它国防军坦克指明了方向。
其他几辆车也没有丝毫的犹豫,无论有没有,先打两下再说,车上的12.8mm重机枪对于工事效果一般,而且此处的掩蔽部伪装很好,之前没有被航弹炸过,大部分结构还算是完整,但饶是如此,12.8mm重机枪和7.5mm重机枪的火力还是压得对方抬不起头来。
这时候,一些橡皮艇也冲上了河滩,士兵们把桨一扔,拎着武器迅速寻找掩护。
在一辆坦克的接应下,一门三一式75mm步兵炮被推了上来。
这个家伙是国防军的二代步兵炮,在此之前国防军的经验主要来自于欧陆战场,所装备的步兵炮主要是仿制法国的37mm步兵炮和宝刀未老的克式山炮,前者重175公斤,被国防军增强了侵彻能力,作为反坦克用;后者则被国防军减重和改低,重量仅362公斤,保证毁伤能力的同时也更便于携带和隐藏。
到了二十年代末,两者渐渐都不能够满足需要,便有了47mm战防炮和75mm步兵炮。
三一式步兵炮的主体结构仿制了莱茵金属的75mm步兵炮,即哈一哈步兵炮,不过重量要轻得多,仅有347公斤,这显然是因为国防军对其做了许多改造,使之更便于携带,也更易于维护。
也正因如此,三一式步兵炮也在服役后,这些改造点又被德国人学了回去,用于装备他们的山地师。
天下文章一大抄(确信)
轻便且结构可靠的三一式步兵炮虽然沾了一点水,但无伤大雅,被推到了前线照样正常激发,一炮便端掉了那个苟延残喘的火力点。
但是,随着继续深入,先前死寂一片的阵地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各种枪声阶次响起,伴随着不计其数的子弹从左、前、右射来,坦克的情况稍好,敌人的反器材武器没有继续出现,但步兵可就被冷枪打到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一营主力登上河滩之后,迫击炮弹也接二连三的落下,精准的砸在刚刚上岸的国防军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