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反倒是最不起眼的粮食问题,人口既是源泉,也是压力,包括俄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美国、加拿大加在一块才5亿人出头,而整个联邦人口10.3亿,未来五年再涨一个亿也轻轻松松。
粮食生产方面,水稻年产量9400万吨、玉米2400万吨、谷物3500万吨、马铃薯、番薯、山药等1.3亿吨,化肥年产量450万吨,口粮自给率100%。
不过,这个自给率不代表你顿顿都能吃饱,它只能说明在配给制下,绝大部分人不会发生重度营养不良以及更糟糕的问题。
战时化肥产量肯定要下降,粮食产量肯定是要下降的,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10亿人想要一天三顿米面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士豆等作物显然是绰绰有余。
所以说,这个问题本身不重要,吃饱饭和吃好饭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义务,啃士豆和吃大米在国家角度来说并没有区别,只要让老百姓以为前线还在打胜仗、碗里还有士豆,国家就倒不了。
只是有人比你自己更关心你能不能吃上饭而已。
而针对禁运的考虑自然是早有备案,在1938年,粮食进口主要对象是英国(加澳印)和美国,再然后是阿根廷、巴西和俄国。
英美主要出口作物依次的是小麦、玉米和水稻,作为替代,生产力突飞猛进是不可能的,现阶段的生产力突破其实已经到了瓶颈,杂交水稻、高产作物之类的不用指望,能做的只有继续堆化肥和农药,以现阶段的化肥利用率而言,使用量前面再加一个“1”也依然有很高的增长率。
而从外面获取也就两个途径,交易不太靠谱。
俄国在打仗,产量本就下降,为数不多的粮食出口也要先紧着德国,肯定是不能指望的。
阿根廷的小麦出口很客观,每年平均值在300万吨以上,丰年甚至能够达到500万吨,巴西等国也不差,但中立国未必真的能中立,身在南美,恐怕是身不由己。
如今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自然是提高爪哇岛以及东南亚各地的生产能力,橡胶可以少花点力气,毕竟排出了英美两国,现有产量会大大溢出,水稻和甘蔗就可以多种些。
美国人这波“道义禁运”与历史上贸易量不降反增的道义禁运是完全不同的,美对日是要做两头生意的,但现在他们的目的是迫使中国暂停军事行动,让英国不至于在短期内损失太多的力量,可以维持欧洲的情况,直到美国完成动员。
这一次禁运本身是要创造一个可以上牌桌的筹码,如果成功,美国自然就可以集中力气对付德国,如果失败,那也可以与中国周旋一段时间,能撑一天是一天。
德国对美国的压力还是很大的,除了海军实力更强外,俄国扛不住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苏联牵制了300万德军,而如今整个欧洲还处于战争下的德军只有15万人,陆军总兵力也不过260万,同时德国还以__主义国家的体制进行总动员,效率比其他国家都要高,大量的资源得以投入海空军,发展十分迅速。
禁运是美国的一张牌,德国同样可以成为中国的一张牌,虚空造牌是与昂撒人谈判所必须的技能。
因此,禁运在初期会很严密,但后续仍有撬动的可能。
当然,战争并不会就因此而中断,在荷属东印度战役结束后不久,下一个目标就被提上了行程。
越过1940年,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依然是一片祥和,元旦对于北方的中国来说是国庆的日子,正好40周年,在荷属东印度战役表现卓著的伞兵部队在阅兵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东印度缴获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也被拖到了阅兵式上。
而一如既往,英美等国的军官也被邀请到了阅兵式上,作为英方代表,马来亚总司令莱昂内尔·邦德中将对于这场耀武扬威的阅兵式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在返回新加坡后,他立即下令加强新加坡和马来亚的防御,由于英国已经在新加坡经营许久,这座城市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在没有母国的支持下,城防本身可以做的改动并不大。
而邦德对于如今的新加坡防御的重点也与对日本的不同,他不仅对新加坡要塞和丛林屏障有更高的期待,也对北马来亚防线的疏漏也进行了一定的补救。
除此之外,邦德也关注到一个问题,新加坡这座城市有六十万的人口,其中的华裔多达四十万。
这显然难以让马来亚当局安心,所以他们又临时出台了一项管控政策——要求所有人交出一切枪支、弓弩,长度大于八英寸的尖头刀具同样不被允许持有。
这自然引起了诸多不满,但遍布新加坡街头的军警显然也不是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