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硝烟的“萨拉托加”号虽说并无大碍,但对于战场的判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周围的美军舰艇一度以为她都已经着火完蛋了,就连国防军的飞机们也放松了对她的关注。
而“约克城”号自然也就成为了国防军飞行员的关注,不仅又组织了两组俯冲轰炸,鱼雷机也跑了过来。
来自天市右垣的鱼雷机中队,“巴蜀”中队对“约克城”号展开了作战,“巴蜀”中队的队长显然是个很能沉得住气的人,他很清楚缓慢笨拙的鱼雷机生存能力堪忧,所以没有选择直挺挺地硬冲,而是率领13架三六式舰雷在舰队外围绕了半圈。
他们让自身背对着太阳,向着舰队逼近,如此正好进攻的是“约克城”号,利用阳光作为掩护,在较高位置上时,阳光便会干扰美军水兵们的视线,本就差劲的芝加哥钢琴如此一来命中率更加糟糕。
如此一来,整个中队在进入水平低飞状态前,并没有遭受到太大的阻碍。
尽管鱼雷机在这段时间没有遭受什么损害,但接下来的水平飞行阶段才是重大考验,这也是没法取巧的地方。
很快,美军的反制措施就来了,除了常规的防空火力外,美军舰队中的重巡洋舰甚至还使用了203mm主炮对准海面轰击,激起高高的水柱,企图以此阻碍国防军鱼雷机的攻击,但这对于鱼雷机来说,干扰还是太小了,可以说是无济于事。
一些驱逐舰则开始释放烟雾,这个倒是有一定的效果,只可惜时间上有些短了,再加上环形阵阵型紧凑,即便是轻便灵活的驱逐舰,在维持阵型的前提下,可以活动的范围也不多。
美军猛烈的炮火仍将多架鱼雷机打着了火,开始陆续有鱼雷机出现失控的情况。
“好了好了,准备!”
无线电中传来队长的声音,示意他们已经接近攻击航线,可以做出相应动作。
下午15时53分,在击落了一架、阻碍了一架国防军鱼雷机后,“约克城”号终于迎来了审判,一条条鱼雷从鱼雷机上被掷下,首尾的辅助盒相继破碎脱落,鱼雷拖着尾迹在海面上飞驰。
很快,“约克城”号航空母舰那修长优美的舰体猛然一震,左侧舰体中段涌出了一大团夹杂着闪光的浪花,并瞬间演化成数十米高的水柱。
第一枚航空鱼雷命中了80号肋位附近,二十秒后,第二枚航空鱼雷在70号肋位附近爆炸,十五秒后,第三枚航空鱼雷命中在22号肋位附近,总共掷雷12发,命中3发,在实战中的效果已然非常出色。
三三式改三型457mm航空鱼雷中装填了262公斤的炸药,是国防军研制的二代黑梯铝炸药,价格昂贵,但同时效果拔群,比同时期的所有鱼雷都要高出一大截。
此外,如今国防军天左、天右、太左、太右四舰使用的是三三式改三型航空鱼雷(33GCT),这型鱼雷是基于马来亚海战的经验修改而来,整体改动较大,而主要修改点是重新设计了鱼雷重心,并借此修改稳定舵以及鱼雷弹头构型,同时增加弹头重量以及投掷速度限制。
当然,增加装药也削减了射程,不过这对于空射来说影响不大。
吨位不大的情况下,追求完全的进攻无疑是有代价的,约克城级的水密舱数量依然较少,水下防护能力与列克星敦级相比,并没有明显改观。相较于列克星敦级,约克城级的主要改进还是燃油损管系统,这点还是很重要的。
历史上,列太太的牺牲就主要是因为雷击后,燃油泄漏,最终引发爆炸和起火。
然而,鱼雷也是看威力的,33GCT的威力实际上接近日本的九一式改四型,被命中两枚的“约克城”号压根等不到燃油泄漏,脆弱的水下防护当场被巨大的爆炸撕碎,海水立刻从被撕开的破洞汹涌冲入轮机舱。
随着大量海水灌了进来,约克城号设计上的缺陷暴露无遗——其动力舱为一个整体没有分开交叉布置,所以存在受损后丧失全部动力的隐患。
仅不到一分钟时间,“约克城”号的主机完全停转,全舰电力中断,舰体出现7°倾斜,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快!升旗!”
“约克城”号很快升起了表示「我舰已被鱼雷击中」的信号旗,但在如此情况下,恐怕也看不到旗子了,当然,也不用看到旗子了,只要不傻不瞎,都知道约克城中雷了。
“长官,约克城!”
“萨拉托加”号的舰桥中,一名参谋大声喊道,弗莱彻随即转过脑袋,望向“约克城”号,心中一沉。
可怕的持续空袭让TF-17特遣舰队上下胆战心惊,整个战场上都是浓浓的硝烟,防空火炮与飞机的轰鸣共同谱就一场太平洋的乐章。
很快,其他几队鱼雷机也开始进攻,负责“萨拉托加”号和“约克城”号的是换装了三三改三型鱼雷的天市垣编队,而更远方的企业则是由未换装的“启明”和“太岁”号负责,原因也很简单,前者鱼雷更重、投掷难度更高、飞行距离也更短,自然选择的是离得近且护航舰载机刚刚被分散的一队。
就在“约克城”中弹不久后,“萨拉托加”号也中雷一发,周围的所有人都能够清楚的看到“萨拉托加”号侧弦前端一道水柱冲天而起,整个舰艇像癫痫发作一样,开始剧烈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