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3时43分,一根粗壮的应急钢梁被起重机吊运过来,许多工具和材料也被搬上了“长庚”号。
首先,损管小组将主梁附近的甲板切除,拆到最近的连接处。
然后,起重机将钢梁吊了起来,损管队员们喊着号子,拽着绳子,在仍散发着惊人热量的洞口前将这些钢梁横跨在破洞两端相对完好的甲板结构上。
紧接着,他们用巨大的螺栓对钢梁的主体进行了初步固定,并对其他连接处进行了加固。
“接好了!”说着,一名工人从炉子里夹出一根烧的赤红的铆钉,在旁人看来极其危险的随手一抛,抛向了一名手持电锤的工人。
“好嘞!”那名工人手持钳子,一下子就接住了半空中的铆钉,紧接着按到铆接点上,用电锤开始敲击,铆钉很快便在电锤的敲击下变成了扁平的形状,牢牢的固定在了原处。
当然,复杂的铆接工艺在战时维修中应用极其有限,除了关键地方外,更多的地方看到的并非赤红灼热的铆钉,而是电焊枪的弧光,尤其是在后面的步骤中。
骨架搭好后,接下来就是甲板表面,预先切割好的、厚重的方形钢板被吊车一块块地放置到钢梁框架上。
焊接工人们手持焊枪,蓝色弧光在阳光下仍不断地闪烁、熄灭、又闪烁,如同顽强的生命之火。
每一道焊缝都必须尽可能坚固,因为这将承受降落的飞机的冲击。
而在钢板无法完全覆盖的缝隙和不规则边缘,队员们迅速填充进浸透了防火涂料的石棉垫和木楔,再用速干水泥进行封堵。
除了修复甲板,损管小组还对中段升降机进行了更详细的考察,可以说,这个损伤要比想象中更棘手,如果换成500磅航弹或者250公斤航弹,在非直接命中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初步检查显示升降机的传动机构和轨道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变形,短时间内显然修复无望,所造成的结果无疑是很严重的。
飞行长听着众人的分析,眉头紧锁,但也只能命令地勤人员加强对前部升降机能运作区域内的战机的维护准备工作,并调整甲板的调度计划,尽可能的缓解这个问题。
甲板上,焊接的弧光从未停歇,钢板一块块地铺就,破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被覆盖。损管队员们的身影在升腾的蒸汽和飞溅的火星中若隐若现,而地勤人员则在甲板两侧奔跑、观察,重新调整起降和调度计划。
“报告!后部甲板主破洞初步封堵完成,表面平整度达到起降最低标准!机库火势已完全控制,温度已下降至50°以下,残余烟雾正在清除!”
损管队长嘶哑的声音通过传声筒传来,谈永雄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松弛了一丝,他看向飞行甲板,虽然那片区域依旧焦黑狼藉,覆盖着新铺设的、焊痕累累的钢板,如同舰体上一块巨大的补丁,但它已经连成一片,不再是无底的深渊。
谈永雄抬手看了眼时间——
4时22分......
就在这时,一封电讯从“荧惑”号上发了过来。
很好,发现敌人了!
「坐标南纬18°9‘、东经149°2‘,敌舰队含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1艘,航速22节......」
对于霍伯充的电讯,高宪申立即发电询问谈永雄,在得到肯定答复后,高宪申点了点头:“批准行动,让荧惑号先释放一波打击。”
在得到批准后,“荧惑”号立即动了起来,航母编队向着深海驶去,与此同时,机库内也肉眼可见的忙碌起来,心情激动的人们来回穿梭其间。
广播中传来了战斗挂载命令:「火乙队挂载航弹,甲类二型完毕!」
「重复,火乙队挂载航弹......」
地勤队员们用力推动那沉重的四轮小车,上边放着250公斤的航空穿甲爆破弹,借助起重机械,地勤将航弹挂到了俯冲轰炸机上。
“荧惑”号的升降机反复运作,将一架架舰载机提升上去,抵达甲板的舰载机一边移动,一边预热,不多时,飞行甲板中段和后段就已经集结起十多架战机了。
下午16时53分,霍伯充下令本舰脱离舰队,转向到逆风方向,并提升至最高航速,两艘驱逐舰亦跟随着这艘航空母舰一同离开了正在向东航行的舰队。
几分钟以后,随着起降管制官一声令下,甲板上的地勤队开始挥动指挥棒,指示舰载机加速起飞。
下午17时11分,最后一架俯冲轰炸机冲向天空,很快便在天上完成了整队,这支由15架战斗机和17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袭击编队开始向着东南方向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