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他说,新坛子要拿旧砖砌
李元吉召集七州代表于民艺塾地窖议事。众人皆盼朝廷明旨,好名正言顺办学。他却摇头:“等诏书,我们就成了乞儿;自己立规,才是主人。”遂提出《野狐约法六条》:一、教材自研备案制;二、师资互认流转制;三、经费三方共管制;四、学员权利申述制;五、跨区联合考评制;六、违规班子公示制。每一条皆借用工部已有章程外壳,实则注入自治内核。“我们不破法,”他说,“我们把法用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1章牌匾还没挂,规矩先立在心上(第2/2页)
(3)老学士递来一把扫帚
朱秉文亲赴工部,以“修缮废弃官塾”为由,调拨二十处空置校舍图纸予林砚舟。更在奏本中夹带附片:“今岁科举加试‘教化策论’,题目拟为‘论民间启智与国本安危’。”此举等于逼官员主动研究草根教育,否则殿试难答。退朝后,他对赵砚之叹:“你们铺了路,我只能替你们扫清门槛上的灰。”
(4)大理寺的印,盖在了第一份民约上
谢知节得知《野狐约法》成文,连夜召见公证房老吏,依律核准其条款与现行《户婚律》《学令》无不悖之处,加盖“合规备查”骑缝印。次日,李元吉携约法赴礼部申请备案,官员冷笑:“民间私议,也配称法?”他只出示大理寺印信:“不是我立的规,是国法认的约。”对方语塞,只得收文入库——虽不承认,亦未驳回,等于默许存在。
(5)黑羽楼的船,载着无声的令
萧厉珩下令:凡沿运河流域开设“清商学院筹备处”的城镇,黑羽楼旗下镖局免费承运教学器具三月。同时放出风声:“谁若砸场子,赔的不只是桌子。”某夜,崔九宅邸遭蒙面人闯入,仅留下一枚烧焦的瓦当——正是当年“清商铃”碎片之一。他颤抖着将其埋入后院,从此闭门谢客。而北方边境,已有游牧部落遣使南下,求购《街声集》抄本,称“闻此声者,不思叛乱”。
(6)她还没点头,开学礼已在路上
七日后,庐州传来消息:首所“清商学院”将于三日后正式开课,主讲便是八岁的小石头,课程名为《怎么用脚打拍子》。报名孩童超六百,连农妇都背孩子步行十里前来。李元吉站在城楼上望着人群,忽觉袖中一震——是赵砚之密传竹签,上刻二字:“可推。”他知道,她在等这一刻。而此刻,苏清商正坐在边关驿站旧屋,听着窗外少年哼唱《街声集》新调,轻轻将一枚铜钱投入火盆。火光跃起刹那,她低声道:“现在,轮到他们写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