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鉴真甩了甩头,用力将脑海中杂乱的念头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299章再入基层!(第2/2页)
所有的压力在这一刻转化为了更坚定的决心。
反正前路未知。
不闯一闯怎么才知道谁才能笑到最后?
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
转身走向办公桌,按下了内部通讯键。
“给我准备去沈飞的行程,时间定在明天。”
他决定亲自带队,狠抓几个最关键最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项目。
而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自然作为未来空军骨干力量的“威龙”与“潜龙”。
数日后,沈飞研究所。
“潜龙”项目组所在的专用车间。
车间内机器轰鸣。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和润滑油的特殊气味。
车间一角处。
庞大的“扶摇-3D”型号发动机被固定在试车台上。
各种粗细不一的管线如同血管般连接其上。
冯鉴真穿着一身沾满油污的深蓝色工服。
头发有些凌乱,脸上甚至还蹭到了几点黑灰。
他正聚精会神地盯着试车台旁密密麻麻的仪表和数据屏。
不时与身边几位同样穿着工服,满头大汗的工程师低声交流着。
任谁看去都只会以为这是一位沉浸在一线的年轻专家。
现在的他身上哪还有一点‘铸剑’工程总师的样子。
不过这些冯鉴真浑然不觉。
或者说根本不在乎。
他现在正处于深度思考中。
目前‘潜龙’和‘威龙’都卡在发动机上。
眼前的这台扶摇-3D发动机。
就是在“扶摇-2”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目标是为“潜龙”这款重型多用途战机提供更强劲、更可靠的心脏。
其研发进度直接关系到“潜龙”能否如期完成全部试飞科目,并最终定型列装。
但可惜的是直至目前,这台发动机性能都还未达到预期。
当下发动机的推力与推重比提升是核心攻关方向。
目标是将加力推力稳定在14.5吨级以上。
推重比最好能突破8.5。
虽然沈飞的项目组在材料和工艺上下了极大功夫。
不仅采用了新型的DD9单晶高温合金叶片,以承受更高的涡轮前温度。
在高压涡轮盘应用了更先进的FGH97粉末冶金技术,强度和减重效果进一步提升。
压气机叶片的加工精度要求达到了苛刻的±0.008毫米。
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的算法也在不断优化。
以追求极致的“飞-火-推”一体化响应。
然而在地面试车中。
这台发动机却总会在某个特定推力区间内。
进气涵道的气流稳定性会偶尔出现细微的波动。
虽然尚未引发严重问题。
但科研无小事。
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或许都会导致极大的错误。
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隐患!
他仔细分析了高速摄像机捕捉到的进气口流场画面。
又调阅了涵道内数十个传感器的压力数据变化曲线。
利用模拟空间模拟了数千次改动。
这才让他有了些许头绪。
正在这时,沈飞负责人齐子豪快步走进了车间。
他远远便看到了试车台旁那个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身影。
看着冯鉴真那身与普通工人无异的打扮。
那全神贯注甚至忘了擦拭脸上油污的样子。
齐子豪的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