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华夏人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第1/2页)
天幕画面,在“奉天靖难”的呐喊声中,缓缓定格。
【一个,是太祖皇帝的临终遗言。】
【一个,是燕王棣的起兵口号。】
【当“勤王”变成了“擒王”,一场叔侄相残的悲剧,已不可避免。】
【然而,这并非今日之重点。】
【我们今日要探讨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后世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大明不能失去木正居,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而永乐三代,便是这句话最典型的佐证。】
【那么,倘若历史的长河,在最初的源头,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弯。】
【那个名为木正居的“鬼相”,从未出现过。】
【大明,又将何去何从?】
【那绵延了六百余年的国祚,又能否再次上演?】
这一段话,看得老年朱棣时空的四人,全都愣住了。
虽然文字古怪,但意思却清晰无比。
只是这意思,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盯着天幕上的那几行字,一遍又一遍地咀嚼着。
木正居?
大明不能失去他?
他搜遍了自己的记忆,也想不出朝中有哪个臣子,叫这个名字。
“高炽,”他沉声开口,“你觉得这个木正居,会是何人?”
太子朱高炽跪在地上,沉吟了片刻,抬起头。
“依儿臣看,这天幕所言,或许……有些夸大其词。”
“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个讯息。这位‘木正居’,日后定是我大明朝的一位肱骨之臣。”
“天幕言‘大明不能失去他’,又特意点出我们‘永乐三代’。”
“会不会是说,此人将来会成为一位……权臣?他凭借手中的权力,辅佐了我们祖孙三代,甚至……拯救了大明?”
“权臣?”
朱棣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字,眼神有了变化。
大胖的这个猜测的确有几分道理。
能让后世史书给出“大明不能失去他”如此之高的评价,足以证明此人的权势与功绩,必然已经达到了臣子的顶峰。
然而,老年朱棣在沉吟片刻后,却缓缓摇了摇头。
“一个权臣,权力再大,能大到哪里去?”
“总不可能,比皇帝还高吧?”
“咱不信,我大明朝会出一个连君王都无法掌控的臣子。”
他瞥了一眼自己那三个儿子。
老大仁厚,但绝不昏聩,深得文官集团拥护。
老二勇悍,手握重兵,是天生的将才。
老三精明,善于权衡,最懂钻营之道。
还有瞻基这个孙儿,更是自幼聪慧,文武双全,是自己最看好的继承人。
随便拎出来一个,难道还拿捏不了一个臣子?
“一个臣子,无论他多有能力,只要君主不昏庸,就永远翻不起浪来。”朱棣得出一个结论。
“倘若一个臣子的权力,真的大到能与皇权抗衡,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他冷哼一声,“那这个国家,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其亡国之因,必在此人!”
洪武朝。
御花园的凉亭里,朱元璋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慢悠悠地放进嘴里。
他一边吃,一边看着天幕,脑子里也在飞速盘算。
“按照后世之前的说法,咱大明,至少延续了六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