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四日己亥,鸿胪寺官在奉天殿东室预设“策题案”,光禄寺预备贡士试桌,陈放于殿外东西两庑。
三月十五日庚子,上御奉天殿策会试中试举人郑直等三百三人。
先由礼部官将一众贡士带到奉天殿前丹墀内,分东西两群面北站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殿内外。然后由鸿胪寺官员请弘治帝升殿,鸣放爆竹,百官行叩头礼。礼毕,由殿中御史捧着策题来到殿前,再由弘治帝近身中官李荣将策题付礼部官置于案上。
此时,鸿胪寺官已带着贡士做好跪拜准备。由通政司官员举着策题案由左阶而下,置于御道中,郑直等贡士朝案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分东西侍立。通政司官再将策题案举到丹墀东,鸿胪寺官向弘治帝奏告仪式结束。伴随着弘治帝孱弱的回复,奉天门前又燃起了爆竹。在爆竹声中,弘治帝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如此,殿试正式开始。一队大汉将军将准备好的试桌,按照礼部官员指引,在都察院御史监督下,于丹墀东西两侧面北排列。待一切做好后,由礼部官散卷。郑直等一干贡士列班跪接,叩头就位,露天答卷。
按照制度,如遇到大风或下雨,则在奉天殿东西两庑考试。好在今日无风无雨,春末微风拂动甚是清爽。
虽然主考已经溜号,目下还用不到读卷官,可提调官,监试官,巡绰官等都恪尽职守。况且这里拢共三百三人,完全不需要担心作弊看不到。
一拿到考题,郑直就差点仰天长啸,果然依旧是前世的题目。
制曰:朕惟自古帝王之致治,其端固多,而其大不过曰道、曰法而已。是二端者,名义之攸在,其有别乎行之,之序亦有相湏,而不可偏废者乎,夫帝之圣,莫过于尧舜王之圣,莫过于禹汤文武,致治之盛,万世如见,其为道为法之迹,具载诸经可考,而证之乎,自是而降,若汉若唐若宋贤明之君,所以创业于前,而守成于后,是道是法亦未常有外焉,何治效之,终不能古。若乎我圣祖高皇帝定天下之初,建极垂宪,列圣相,承益隆,继述为道为法,盖与古帝王之圣先后一揆矣。朕自莅祚以来,夙夜兢兢图光,先烈于兹有年,然而治效未臻其极,岂于是道有未行,是法有未守乎,抑虽行之守之,而尚未尽若古乎,子诸生明经积学,究心当世之务,必有定见,其直述以对,毋徒聘浮辞,而不切实用,朕将采而行之。
郑直为了这道题,前世可是让言奴想办法将本科能够搜集到的十多位贡士的卷子都背了下来。他虽然不会写,可是做个裁缝挖挖补补还是可以的。
微微舒缓心情,郑直并没有着急下笔,而是开始望着天发呆。做戏做全套,写的太快,怕诏狱不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