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直笑道“俺也不晓得,左右大伙能听懂就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以明贵贱,下以别同异。”谢丕立刻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郑直听出谢丕讲的都是孔子的话,可是年代久远,乱七八糟的他从始至终都不晓得什么意思。干脆利用最熟悉的《道德经》,还是他坑杨儒的《郑注五千言》反击。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旁边立刻有一位郑直有些印象却忘了名字的翰林反击。不过听口音,对方该是南人。
“名者实之宾也。”郑直又搜肠刮肚记起《逍遥游》里的一句话。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立刻有人辩驳,不出意外依旧是南人口音。
“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静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迵无名。”郑直依旧不甘示弱,也不管是道家哪门哪派的经文了,直接背了出来“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开始周围人不过把郑直等人的辩论当做了闲极无聊的斗嘴。可是随着双方不停罗列于己有利的圣人言,慢慢的,谢迁等人停下了议论听了起来。
很简单,郑直对于儒家经典不过是市侩的虚应其事,他拿手的是道家典籍,因此也就信手拈来。如此也就变成了儒道论战,而他们讨论的题目,竟然鬼使神差的应了“名实之辩”这一千古争论。
儒家一贯倡导的是“名决定实”,并一以贯之。孔圣人都讲‘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其实就是儒家一切理论的根基。而道家则相反,认为“实决定名”,这事根本不是靠斗嘴就能解决的,因此唐初,唐末两边才会大打出手。偏偏如今郑直这位儒家的状元正在用道家的理论,来挖整个儒家的根基。
郑宽冷汗直流,侄子,咱要不要每回都玩的这么大?这事你扛不住,俺也扛不住啊。奈何碍于在场诸位,他也不能制止,只好跟着干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