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重生从杨超月带我进厂开始> 第123章 二级市场的变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3章 二级市场的变化(2 / 2)

计划迅速成型:

一、联合心理学、传播学专家,制作《识别工程谎言的十二个信号》科普动画,以儿童绘本形式进入社区图书馆;

二、发起“家庭口述史”征集活动,鼓励民众录制长辈讲述本地建设变迁的真实经历;

三、与高校合作开设“批判性思维工作坊”,培训基层记者、教师、社区工作者成为“认知防线守护员”。

三月三日,惊蛰。春雷初响,细雨如丝。

“城市之光”在南岭社区广场举办首场“记忆集市”。几十顶帐篷下,摆满老照片、旧工具、手写日记。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测量员拄拐而来,带来一本1976年的野外勘测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南岭一带的原始水文数据。“那时候,每条沟、每块岩都有名字。”老人喃喃,“现在,全成了‘待开发地块’。”

杨超月负责主持,她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声音清亮:“今天我们不讲阴谋,不骂贪官。我们只做一件事??把被抹掉的名字,一个个找回来。”

人群安静聆听。有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问:“妈妈,南岭以前有河吗?”

女人愣住,继而红了眼眶:“是啊……你外婆常说,夏天我们都在那儿洗衣裳。”

李洲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父亲那句话更深的含义:

**正义不仅是追回真相,更是让真相重新生长。**

傍晚散场时,志愿者送来一封信。信封无署名,邮戳是Y省某偏远县城。打开后,是一份手写检讨书复印件,落款人为“原省住建厅技术顾问黄振华”。

文中写道:“本人于2018年收受中晟联合贿赂三万元,参与修改南岭项目抗震等级评定。因惧怕报复,长期隐瞒。今见学生自发调查,羞愧难当。愿配合一切调查,赎此余生之罪。”

随信附有一张U盘,内含当年资金往来记录及语音备忘录。

李洲将其上传至“燎原云库”,并在社交平台发布简短声明:“第一个人站出来了。下一个,会是你吗?”

深夜,他回到宿舍,发现门缝塞着一张纸条:

>“你赢不了的。但我们,也不会再赢。”

字迹陌生,语气却熟悉??那是体制内特有的妥协式威胁。

他将纸条点燃,投入铁盆,看着火焰吞噬墨迹,直至化为灰烬。

三月十二日,植树节。

国务院工作组公布首批问责名单:十三名厅级干部被查,五家建筑企业列入黑名单,周国栋因涉嫌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受贿罪被正式批捕。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重大工程隐瞒地质风险致公共安全受损”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

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特别报道,《南岭之痛:一座城的地基与人心》。镜头扫过重建中的社区、孩子们画笔下的新家园、以及那块尚未完工的纪念碑。画外音响起:

“当科学沦为权力的附庸,灾难只是时间问题。而拯救它的,从来不是奇迹,而是那些不肯闭眼的人。”

杨超月坐在沙发上,抱着毯子流泪。李洲轻轻抱住她。

“我们做到了?”她问。

“只是一小步。”他说,“但这一小步,踩碎了他们以为坚不可摧的铁律。”

凌晨两点,他忽然惊醒。窗外风雨大作,雷声滚滚。他梦见父亲站在一片废墟中,指着地面说:“还有东西没挖出来。”

他立刻穿衣出门。雨水打湿全身,他用手电照遍工地每一个角落,最终停在纪念碑基座下方。那里原本铺着防潮层,此刻边缘略有翘起。他跪在地上,用螺丝刀一点点撬开瓷砖,泥土之下,赫然露出半截金属管。

取出后,发现是段废弃的电缆导管,内部藏着一个真空密封袋。袋中是一本微型日记,扉页写着父亲的名字。

最后一页日期为2019年3月14日,内容仅一行:

>“若你看到这里,说明我已经不在。去找13号桩。真正的设计图,从来不在档案馆。”

李洲浑身发冷。

K-07项目共有十二根主承重桩。哪来的第十三号?

他冲回办公室,调出原始结构图反复比对,终于发现异常:在B区负三层停车场西北角,有一处未标注用途的混凝土凸起,尺寸恰好容纳一根直径八十厘米的工程桩。更诡异的是,该位置正上方,正是当年项目部办公室??也就是如今已被炸毁的临时板房所在地。

次日清晨,他申请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显示,该处地下确有一根深达四十五米的隐蔽桩体,且内部中空。

“有人在楼体关键受力点,埋了一根‘空心桩’。”工程师脸色发白,“一旦遭遇强震或地基不均沉降,整栋楼会像刀切豆腐一样折断。”

消息封锁不及,网络再度沸腾。#南岭13号桩#瞬间突破五亿阅读,连国际工程协会都发表关切声明。公安部连夜增派特警驻守现场,防止人为破坏。

三月十八日,专业钻探队进场。经过七小时作业,从桩芯取出一个钛合金容器。打开后,里面静静躺着一张全息投影芯片。

接入设备后,三维影像缓缓浮现??竟是父亲年轻时的模样。

“小洲,如果你看到这段影像,说明我最坏的预感成真了。”他声音平静,目光穿透屏幕,“K-07的原始设计方案,是我亲手完成的。它能抗八级地震,使用寿命一百二十年。但交出去第三天,就被要求‘优化成本’。我拒绝签字,于是他们找人仿冒我的笔迹,另做了一版缩水图纸。真正的蓝图,我刻在这张芯片里,并藏于13号桩??那是我唯一能确保不被篡改的位置。”

影像继续播放,展示原始结构细节:加厚筏板、双层钢筋网、深层锚固桩……每一项都远超国家标准。

“我知道他们会毁掉一切。”父亲苦笑,“所以我把真相,埋进了大地本身。只要地基还在,就有人能找到它。”

视频最后,他望向镜头深处:“儿子,爸爸对不起你。没能做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我始终,是个合格的工程师。”

李洲跪倒在地,嚎啕大哭。五年来第一次,他不再压抑泪水。

三天后,原始设计图全文公开。全国百余家媒体头版刊登标题:《这才是我们应该住的房子》。多地启动“安居补强计划”,参照南岭原始标准,对三千余栋老旧安置房进行结构性加固。

四月五日,清明。

李洲带着母亲、杨超月,以及“城市之光”的全体成员,来到南岭纪念碑前。石碑终于完工,通体灰白,镌刻着三十七个城市的名字,每个名字下,是一句普通人写下的证言。

他在父亲的名字旁放下一束白菊,轻声说:“爸,楼不会塌了。”

风吹过碑林,如低语,如回应。

远处,新栽的梧桐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它们还不知道,自己终将长成林荫,庇护后来者的路。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