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血与火之歌(上):203高地(1 / 2)
第141章血与火之歌(上):203高地攻坚战(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旅顺要塞西北线,203高地(尔灵山)主战场
在旅顺西北部这片海拔203米的山头上,一场现代战争的交响曲即将以钢铁和火焰为音符,谱写着生死乐章!
凌晨5时30分,旅顺口地区的天空还笼罩在深秋的黑暗中,东北军阵地上却已是一片肃杀。
重炮第一旅旅长董大汉站在观察所内,怀表秒针的每一声滴答都敲击在心坎上。
他手中紧握的电话听筒传来前沿观测员冷静的声音:
“目标区域确认,诸元装定完毕。”
6时整,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天际,瞬间点燃了这场精心策划的钢铁风暴。
六十门240毫米克虏伯重炮同时发出怒吼,炮口焰将半边天空染成橙红色。
这些被官兵们敬畏地称为“重锤”的巨炮,每发射一发炮弹,大地都为之震颤。炮弹在空中划出致命的弧线,带着撕裂布匹般的尖啸,飞向十公里外的203高地。
“一发装填,放!”
炮长的口令在阵地上此起彼伏。
训练有素的装填手们动作流畅,将重达200公斤的高爆弹送入炮膛。
每门炮以每分钟一发的节奏进行精准射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203高地的核心区域。
“命中目标!B02区域敌指挥所被直接命中!”
观测员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来,难掩兴奋。
董大汉面无表情地点头,目光死死盯住远方被火光映红的山头。
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六十门240毫米重炮轰鸣的同时,六十门150毫米榴弹炮也开始发言。
这些火炮以更高的射速进行面积覆盖,炮弹如冰雹般砸向高地上的步兵阵地、铁丝网和雷区。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泥土、石块和人体残骸抛向空中,浓烟笼罩了整个山头。
在高地西坡的B07堡垒内,日军守备队长武田信康大佐被剧烈的震动甩向墙壁。
耳边充斥着爆炸声和混凝土碎裂的刺耳声响,指挥部顶部的电灯忽明忽暗,最终陷入黑暗。
“报告!
西坡表面阵地损失严重,三号机枪堡被直接命中!”
“与主堡垒的通讯中断!”
坏消息接踵而至。
武田推开副官,跌跌撞撞地冲到观察孔前。
透过弥漫的硝烟,他看到的是一片末日景象:铁丝网被炸成碎片,战壕多处坍塌,表面阵地上遍布巨大的弹坑。
一挺马克沁重机枪连带着它的三名操作手被炸飞到了半空,残肢断臂如雨点般落下。
“命令部队撤入坑道!”
武田嘶吼着,
“留下观察哨即可!”
然而,这道命令下得为时已晚。
在首轮持续的炮击中,203高地表面工事损毁率超过70%,驻扎在表面的日军伤亡惨重。
一等兵小田一郎蜷缩在战壕内,双手死死捂住耳朵。
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耳鼻出血,视线模糊。
恍惚中,它仿佛看到了远在北海道的母亲的面容。
“妈妈桑,妈妈桑,我再也不欺辱花姑娘了……
我为被我们轮奸杀害的那些花姑娘忏悔……
我想回家,回家,妈妈桑……”
它无声地喃喃着,下一刻,一枚240毫米炮弹在一米外爆炸……
灼热的气浪将它吞没,冲击波先行将他五脏六腑整碎,随即全身碎成了上千块……
早晨7时整,重炮旅完成首轮急袭,阵地上暂时沉寂下来。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
“炮火延伸,目标区域B-12至B-15!”
董大汉下达新指令。
炮口缓缓抬高,炮弹落点向高地纵深延伸。
这一战术成功诱使部分日军从坑道中冲出,试图重新占领表面阵地。
他们不知道,这正中东北军下怀。
一小时后,当天色完全放亮,能见度提高后,重炮旅开始了第二轮急促射。
“装订坐标,急促射,放!”
刚刚冲出坑道的日军部队遭到了灭顶之灾。
240毫米炮弹落地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足以将数十米内的人体内脏震碎。
二等兵中村在昏迷中被战友摇醒,挣扎着爬出坍塌的战壕,看到的却是更加恐怖的景象:
他所在的小队几乎全军覆没,中队长被拦腰炸成两截,却还在痛苦地爬行。
“医护兵!”
中村嘶哑地呼喊,但回应他的只有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声。
他绝望地跪倒在地,双手深深插入被鲜血浸透的泥土中。
与此同时,第2师和第3师的师属炮兵也开始发挥威力。
48门75毫米山炮和8门105毫米榴弹炮对高地侧翼和反斜面进行压制射击,防止日军机动或增援。
炮弹精准地落在可能的增援路线上,形成一道火力屏障,成功隔离了203高地与其他区域的联系。
“铁锤”集团军司令兼第二师师长何柱国在观察所内密切关注着炮击效果。
他转身对参谋长说:
“告诉董旅长,打击效果良好。
按计划,一小时后步兵开始推进。”
上午8时整,炮火开始向高地顶端延伸。
信号旗舞动,第2师第4团一营的官兵如猎豹般跃出堑壕。
他们以“三三制”战斗队形散开——每个班的三名自动步枪手呈三角前出,轻机枪手和步枪兵随后跟进,彼此间隔二十米,严格保持与徐进弹幕二百米的安全距离。
“注意间隔!注意间隔!”
连长李大力高声呼喊,同时警惕地扫视着高地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