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参会的见闻,以及绿林大会达成的盟约内容,随着他们的返回,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在江湖中扩散开来。
“听说了吗?梁山不开香堂,不立盟主,却让十家山寨心甘情愿签了盟约!”
“王伦寨主仁义啊!不打不杀,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还能从梁山买兵器!据说品质极佳,比官造的还好!”
“梁山自己富得流油,还不忘拉拔穷兄弟,这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
“要是咱们寨主也能学学梁山……”
种种传闻,绘声绘色,将梁山描绘成了一个既有雷霆军威、又有菩萨心肠,既有泼天富贵、又不吝分享的“理想国”。“梁山模式”迅速成为许多中小型山寨暗中羡慕和追求的目标,王伦的声望在绿林道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年底之时,祝家庄的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
昔日焦土废墟之上,一座崭新的、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功能的据点拔地而起。庄墙高大坚固,关键部位使用了初步量产的水泥,显得格外牢不可破。庄内街道横平竖直,排水通畅,分区明确。
原有的废墟被清理后,规划出了大片的工坊区。此时,多家由梁山直接投资或吸引外来工匠合作的作坊工场已经入驻并开工生产。“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军械工坊里传出;鞣制皮革的气味弥漫在皮具工坊周围;木工坊里,新伐的木材被加工成枪杆、箭杆和各类器具;甚至还有一处新建的砖瓦窑,冒着滚滚浓烟,供应着不断扩张的建设需求。
这里生产的军械、工具、皮革制品等物资,除了供应梁山本寨,更多的是通过那条日益繁忙的商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签署了盟约的各大山寨,换回梁山发展所需的真金白银、粮食布匹以及各种原材料。祝家庄,已然成为梁山旗下重要的生产基地和贸易节点。
为确保这处战略要地的安全,并与扈家庄、李家庄形成稳固的三角防御体系,王伦下令,由杨志率领骑兵营主力,移驻祝家庄。
每日清晨,祝家庄外的开阔地上,都能看到梁山骑兵操练的景象。身披重甲的骑士们策马奔腾,练习着冲锋、劈砍、骑射,马蹄声如雷鸣,卷起漫天尘土。这支强大的机动力量驻扎于此,不仅震慑了可能心怀叵测的周边势力,也使得扈家庄、李家庄的防务压力大减,三庄之间的联系与协同更加紧密。
站在加固后的祝家庄望楼上,王伦俯瞰着下方井然有序的工坊、操练的骑兵以及远处通往扈、李二庄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感慨。从穿越之初的生死危机,到如今拥兵上万,盟约十寨,治下三庄,工坊林立,商路通达……梁山,终于在这混乱的世道中,真正站稳了脚跟,并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
然而,他也深知,树大招风。梁山如今的声势,必然会引起朝廷更深的忌惮,以及其他割据势力的关注。眼前的繁荣与安定,需要更强大的实力来守护。未来的路,依然充满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