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侯门第一纨绔> 第558章:璞玉如星,情不自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8章:璞玉如星,情不自禁(2 / 2)

有人因此寻回失散多年的兄妹,有人因此归还祖辈欠下的恩情,更有甚者,凭一句梦中叮嘱挖出深埋地下的族谱,使整个家族重获身份。

承灯会影响力日益扩大,连江湖帮派、边陲部落也纷纷效仿,设立“守名坛”。就连一向冷漠的漠北马贼,也在一次劫掠后听闻一名少年临死前只求一句“请记住我叫阿丑”,竟破天荒将其安葬,并派人千里送信至其家乡。

然而,光明愈盛,阴影愈深。

这一年夏末,南方爆发大规模叛乱。叛军打着“均田免赋”旗号起事,初期颇得民心,但很快演变为烧杀抢掠。朝廷派兵镇压,战火蔓延十余州县,死伤无数。

承灯会立即派出三十名精锐守名者赶赴前线,试图记录无辜死者姓名。岂料刚入战区,便遭叛军围捕。为首首领是个独眼壮汉,冷笑指着他们手中的《听亡录》:“你们记名字?好啊!那我就让你一个个亲眼看着名字怎么变成灰!”

他下令将守名者绑在木桩上,当众焚烧名录。火焰升腾中,一本本《听亡录》化为飞灰,随风四散。就在众人绝望之际,灰烬竟在空中凝而不散,反向聚拢,形成一幅巨大画卷:画中是无数百姓奔逃、孩童啼哭、母亲护婴惨死的场景,每一幕下方,都浮现出清晰名字。

叛军骇然四退,称其为“鬼画”。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那独眼首领盯着画卷良久,突然抱住头颅嘶吼:“不可能!这些人都不是我杀的!是将军下令屠城,我只是执行命令……为什么我的名字也在上面?!”

原来,《听亡录》不仅能记录死者之名,更能照见生者之罪。凡是参与暴行者,无论主谋还是胁从,只要良心尚存,便会在这神圣名录面前无所遁形。

当晚,该首领自刎于营帐之中,留下血书:“我名吴铁牛,曾为衙役,误入歧途。愿以性命赎罪,请替我向victims道歉。”

消息传回北岭,阿禾沉默许久,最终提笔将“吴铁牛”三字录入《承灯录》附录篇,并注:“虽行恶事,终有悔心,亦属人性未泯。”

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怒斥:“此等人渣也配留名?”也有人支持:“若连悔悟者都不容,我们岂非成了新的暴政?”

阿禾面对质疑,只答一句:“守名,不是审判,而是见证。我们不赦罪,但我们记得一切。”

秋去冬来,战火渐熄。朝廷论功行赏,却刻意忽略那些冲锋陷阵的底层士兵,仅表彰几位统帅。承灯会得知后,连夜整理阵亡将士名单,共计一千二百三十六人,皆详细注明籍贯、年龄、事迹,派人送往兵部。

兵部尚书拒不接收,冷笑:“区区草民,何须青史留名?”

当夜,尚书府突现异象。书房内所有书籍自动翻页,最终停在《国史?忠烈志》空白页上。墨迹凭空浮现,密密麻麻写满名字,每一笔都似带血痕。紧接着,院中铜盆积水映出千军万马奔腾之影,无数无头将士列队走过,胸前灯牌赫然写着“某地某年某役阵亡士卒”。

尚书惊恐万分,翌日即上奏皇帝,请求为普通将士设“忠勇簿”,并开放边疆碑林供民众刻名。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传来惊人消息:沈砚之率领的英灵军团,竟在一夜之间击退来犯敌军!当地守将描述,那晚狂风暴雪,敌军正欲攻城,忽见漫天红光降临,无数黑甲骑兵自地底冲出,领头者金甲耀目,手持长枪大喝:“吾乃忠勇侯沈砚之!尔等宵小,敢犯中华寸土?!”

敌军溃败百里,至今仍流传“鬼军守边”的传说。

阿禾闻讯,并未欣喜,反而神色凝重。她深知,英灵现世,意味着人间对忠义的遗忘已达极点。若世人依旧冷漠,这些亡魂将永不得安息。

于是,她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将《英魂谱》公开抄录百部,分送全国各地学堂、寺庙、市集,供百姓自由查阅。同时宣布,今后所有新收录名字,将在每月初一于北岭广场公开展示,任何人皆可前来核对亲属信息。

此举彻底打破“秘典”传统,引来部分老守名者的反对。他们认为:“神圣之事,岂能轻示于众?”

阿禾却道:“正因为神圣,才必须属于每一个人。名字不属于庙堂,不属于权力,只属于记忆本身。”

奇迹随之而来。有一对老夫妻千里迢迢赶到北岭,只为确认儿子是否真死于十年前矿难。当他们在名单上找到“王大山,二十九岁,矿工,塌方掩埋”时,老父当场昏厥。苏醒后,他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矿灯,交给阿禾:“这是我儿每天带去井下的灯……如今,我想把它挂在听亡殿,替他照亮回家的路。”

阿禾含泪收下。那盏灯从此悬于殿梁最高处,夜夜不熄。

又有一次,一名年轻女子来到北岭,声称自己梦中总有一个小女孩拉着她唱《茉莉花》。她查遍《听亡录》,终于在一份旧档案中发现:二十年前,某富商家婢女林招娣代小姐受罚致死,死后被弃尸荒野,无人收殓。而那富商之女,正是眼前这位女子本人。

她跪在招娣牌位前痛哭失声:“我小时候忘了她……甚至以为她是坏人……可她是为了保护我才死的啊!”

阿禾轻轻握住她的手:“现在你知道了,就不算太晚。”

此后,这名女子自愿加入承灯会,成为一名专职“寻亲使者”,专门帮助失散家庭找回亡者踪迹。

时光荏苒,十年光阴如水流逝。

记园学堂迎来第一届毕业生。三十名“灯苗”少年整齐列队,每人手中捧着一枚刻好名字的石碑碎片,准备送往全国各地拼接成“万名义碑”。

阿禾站在讲台上,最后一次训话:“你们即将走出北岭,走向那些仍有黑暗笼罩的地方。也许会遇到不解,会遭遇危险,会被人嘲笑为疯子。但请记住??”

她举起铜铃,轻轻一摇。

叮……

铃声悠远,仿佛穿越生死。

“只要还有一个名字未被听见,我们的路就没有尽头。”

少年们齐声应诺,声音响彻山谷。

就在此时,天空忽然放晴,乌云散尽。一轮彩虹横跨天际,七彩光辉恰好落在听亡殿屋顶,映照出两个巨大光影文字:

**“继续。”**

没有人看到是谁写的,但所有人都懂了。

多年后,一位游方僧人路过北岭,写下一段偈语:

>“铃非铃,名非名,

>一念不忘即光明。

>若问映雪今何在?

>万家灯火唤卿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