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学新闻学的(求追读)(2 / 2)
吉米的供货生意开始走向正轨,得益于外贸支票在黑市里的汇率已经跌破“1:2”,可以以更小的代价,从小白桦商店抢购更多的商品,如此快进快出之下,手里的钱终于迎来爆发式增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章学新闻学的(求追读)(第2/2页)
与此同时,套圈等各种小摊渐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街小巷。
尤马舍夫作为《列宁格勒真理报》的记者,在闲来逛街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现象。
甚至从一名身穿阿迪达斯运动服的摊主那里打听到,有人竟然把摊子摆到了冬宫去了。
立马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从莫斯科大学新闻学毕业以后,本以为能留在莫斯科工作,却没想到被分配到列宁格勒。
虽然列宁格勒也没什么不好,但莫斯科对他来说,更加海阔天空。
所以他一门心思地想要搞个大新闻,进而一炮而红,最好能调到莫斯科。
这不自从去年《个体经济劳动法》一颁布,就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一直到现在,理论界都争论不休,没吵出个结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典型案例,这下好了,典型不是送上门了吗?
一念至此,尤马舍夫拦下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冬宫。
下了车后,果然看到广场上乌压压地聚集着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一声爽朗而略带沙哑的女声从人堆里传出来:“大家不要挤!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尤马舍夫拼尽全力地挤进人群,就见特鲁索娃、奥丽娅等人忙得脚不沾地,脸上洋溢着笑容。
吉米注意到东张西望的他,走上前来,一把揪出,“同志,不要乱挤。”
“呃,我不是来套圈的。”
尤马舍夫赶忙掏出自己的记者证,“我是想来采访摆这摊的摊主的。”
吉米笑眯眯道:“你想要问什么?”
尤马舍夫一愣,“请问你跟摊主的关系是……”
“她是我姑妈,我是她侄子。”吉米直截了当道。
“同志,你稍等一下。”
尤马舍夫拿出纸笔,开始查户口似的询问特鲁索娃她们的相关情况。
吉米回答的滴水不漏,只透露该透露的。
尤马舍夫斟酌着用词:“你们是怎么想到在冬宫这样的地方,摆上这种套圈的摊子?”
“这个嘛……”
接下来两人一问一答,吉米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现在出现的这种摆摊现象?”
尤马舍夫眼看时机成熟,单刀直入:“换句话说,是怎么看待个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
吉米沉吟了片刻,一段让他目瞪口呆的发言随即脱口而出:
“记者同志,我认为要看待个体经济和个体劳动,首先应该回到导师的教导上来。”
“他曾经深刻指出,‘在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已经证明,一定程度上的个体活力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补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热闹的摊位和排队的游客。
“你看眼前这景象,市民和游客有娱乐的需求,我姑妈这样的劳动者有靠勤劳的双手来改善生活的需求,而国家呢,有解决就业、活跃市场等需求。”
“个体劳动恰恰是在计划经济的宏大框架下,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满足这么多的需求,它就像人体毛细血管,虽然细微,却能将养分输送到大动脉难以触及的末梢,让整个经济肌体更具活力。”
“………”
理论一套接着一套,前世当了那么久的键政达人,这些话还不是信手捏来,有嘴就行。
尤马舍夫听得人都傻了,笔尖在笔记本上顿住,两眼瞪得溜圆。
“你……你真的只是个摊贩吗?”
“我哥可是列宁格勒大学的预科生!”
一旁的奥丽娅忍不住骄傲地插话。
这特么是预科生?!
尤马舍夫惊掉了下巴,就这谈吐,这理论水平,说是经济学博士他都信。
一边用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着,一边旁敲侧击道:“那你一定是经济学的预科生吧?”
“不,我报的是东方学。”
吉米摇头失笑道。
“东、东方学?”
尤马舍夫咋舌不已。
吉米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记者同志,如果你要把这个写成新闻稿的话,我建议你这篇报道不要写我,最好侧重于我的姑妈,特鲁索娃同志。”
尤马舍夫很是不解:“为什么?”
“你看,如果从我姑妈的视角切入,你可以从她的生活经历开始下笔。”
吉米循循善诱:“就比如,她的丈夫因为醉倒街头而被冻死,一个人靠卖格瓦斯这份临时工,含辛茹苦地抚养侄子和女儿,然后再写她如何在政策鼓励下,壮着胆子,成为个体劳动的先行者……”
巴拉巴拉地说了一大堆,一个坚强而独立、勇敢且慈爱的单亲妈妈形象跃然纸上。
话到最后,勾起嘴唇,“这多么有感染力,多么能引起共鸣,你说是吧,记者同志?”
“这……这……”
听着吉米的构思,尤马舍夫嘴巴张得越来越大。
这叙事框架、这情感切入、这人设塑造,到底你是学新闻学的,还是我是学新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