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安阳店是郧阳府城外二三十里的一个市镇,此处是鄂西一带沟通东西的必由之处。
原也是上津古道的一部分。
由此过郧阳向西到上津县,再折而向北,翻越秦岭之后即可到达关中。
是唐朝时朝廷联络江南的一条重要通道。
向西则可经兴安州、汉中入蜀。
往东北而去,则可连通南阳。
虽不如石花街、茨河镇那般繁盛,但也商肆林立,可称郧县一处大镇。
只不过闻听贼人大军来到以后,镇上人家跑了大半,没跑的也都家家闭户,不敢出门。
戴着红袖章的宣教官们,正挨家挨户的敲门,宣讲襄樊营的政策。
同时在商肆、大户、急递铺等地方的墙壁上,刷写“襄樊营秋毫无犯”“奉天倡义,保境安民”“襄樊营是百姓兵,不拿针线不扰民”等标语。
在安阳店十字街的位置,中军衙门文书室的人,则搭起了粥棚,开始就地征兵的工作。
只不过尽管襄樊营开出的条件极为丰厚,选不上的也能喝粥喝饼,但前几次大顺兵马给安阳店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前来应征的青壮寥寥无几。
只有些衣着破烂,一看就是除了烂命一条别无他物的花子,抵抗不住粥饼的诱惑,抱着豁出命去不要的精神,畏畏缩缩的凑过来问是不是真的能吃粥。
尽管知道这些人肯定选不上,只是来混吃混喝的,但文书室的那些文书们,还是来者不拒。
见真的有粥吃,征兵处渐渐聚集起了一帮人,按照征兵条例,还真选到了一些合乎要求的新勇。
原先襄樊营或者说兵马司的征兵标准非常简单,就是韩复照着《纪效新书》抄下来的。
但伴随着队伍的壮大,形势的发展以及假想敌的变化,如今襄樊营的征兵标准是襄樊营各领兵官,义勇营的教官、各干总司参谋官,以及中军衙门的文书官们,共同商量后制定出来的。
不过,在本轮秋季战事之后,韩大人下令全营大扩军、大练兵,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征兵的要求。
韩复要求在明年开春之前,襄樊营正兵要扩编到一万人。
这其中除了要将原先义勇营新兵、辅兵尽数编入襄樊营之外,还要对义勇营的寨兵、河南湖北等地的土寇,以及明廷的降兵进行整编。
如此大规模的差事,对于整个襄樊营系统上的人,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前段时间从各地汇聚过来的“文武官员”们,这时又都纷纷的回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本轮战事虽然还没有完全的结束,但善后和准备下一轮战事的工作,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整个襄樊营就像是上足了发条的西洋机器,全速的运转起来。
“过安阳店往北,就是梅家堡了吧?”绕着安阳店各条街道转了一圈,正往营部走的韩复,闲聊般问道。
被韩大人强拉着赏雪逛街的军医院院正孙若兰,用她那清冽沙哑的嗓音回答道:“妾身听急递铺的人说过,好像往北五六十里就是梅家堡。”
“啊,那么远?”
“是啊。”
“可惜崇训回去招兵买马,忙着扩军的事情了,不然就可锦还乡,人前显圣一番了。”
孙若兰轻笑道:“大人如今甲兵上万,广有鄂西之地,叶总训想来还是有此机会的。奴家听说大人是夔州府人,夔州距此不远,说不得大人亦有锦衣还乡的一日。”
“说得倒也是,若兰小姐此言,本官爱听。”
到了安阳以后,韩复将急递铺充作营部,而急递铺隔壁不远就是军医院的临时驻地。
战事接近尾声,韩大人要做的事情并不多,也就时不时的跑到军医院那边,找孙若兰交流交流,缓解一下压力和轻微的战场综合征。
这次秋季之战中旷日持久的守城战,以及随后的夜袭左旗营,都相当的惨烈。
韩复前世只是个科长而已,并不是铁人,本身指挥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事,就让他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每到夜晚,几乎很难自然地入睡。
而且战事瞬息变化,有太多紧急且必须立刻处理的事情了。
因此即便是艰难地成功入睡了,也经常会在半夜被叫醒。
搞得一向神经大条的韩科长,都有点神经衰弱了。
这么高强度、高负荷、高压力,且不能有半点疏忽错漏,绝对不能失败的工作,再遇上如此惨烈的场景,一点战场综合征的症状都没有,那是不科学的。
只不过。
普通的士卒和营官,要么硬抗,要么只能去找宣教官疏通心理压力。
但韩复不一样。
他可以直接去找孙若兰这个知心大姐姐开导。
当然了,只是聊聊人生,聊聊哲学而已,并没有干其他的事情。
天空飘着不大不小的冬雪,街道两边满是手持兵刃的士卒,韩复背着手不急不慢的走着,孙若兰微微落后半步。
两个人没什么营养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干聊着。
很快就回到了营部所在。
正见总镇抚司的冯山,以及不知何时回来的军情局主事韩文立在急递铺台阶之下,肩上都落了一层薄薄的积雪,显然已是在此等候有段时间了。
见状,韩复也是禁不住老脸一红,干咳了两声。
奶奶的。
自己好不容易约人家孙院长出去逛逛街,倒是让这两位心腹给逮着了。
孙若兰倒是神态自若,冲着冯山和韩文两人点了点头,径直迈步进入了隔壁的军医院。
“大人。”
冯山像是什么都没有见到一般,低声说道:“郧阳城内传来消息,那施州土司苗十三,已经同意出降。”
“哦?什么时候?”
“就在今日午间,那苗十三派人回报的。”
郧阳到安阳店也就二三十里,快马加鞭,不需一个时辰便到。
今日午间的消息....也就是说,最迟上午的时候,苗十三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而他韩某人亲笔写的劝降苗十三的书信,是昨天晚上才送到的。
这苗十三,效率可真够快的啊。
“到里面再说。“
韩复指了指后院,当仁不让的迈开了步伐。
来到燃着炭盆的小书房,韩复解下对襟大氅,交到了随侍左右的王破胆手里,又命人给冯山、韩文各自沏茶,这才问道:“苗十三既要归降,那高斗枢与徐启元,并城中官绅人等又如何说?”
冯山手捧着热气蒸腾的茶盏,答道:“回大人的话,苗十三回报说高斗枢与徐启元二人犹豫不决。但苗十三已经当面向此二人表示,若此二人想要为南京的朱皇上尽忠,他绝不会阻拦。但若是到明日午间之时,高、徐二人还
未自裁的话,他就当这二人同意出降了。”
听到此处,坐在冯山下首的韩文,都忍不住看了冯山一眼,眼神里颇感诧异。
高斗枢是太仆寺卿、正三品的提刑按察使,徐启元更是郧阳巡抚,而苗十三不过是个小小的土司而已,居然能对这两人说出“不投降,就去死”的话,实在让韩文大受震撼。
对于流民出身的韩文来说,臬台、抚台,那就是仅次于皇上的神仙一般的人物,听闻如此之事,又怎么能够不震撼?
不过,秋季战事打完之后,韩文虽然知道襄樊营今非昔比,可经此一事,才让他真正直观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大人,时代变了”。
² 𝟔 ² 𝒳 𝑆 . ℂo 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