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吴军左营胡心水部,大概在午后夺得清河石桥,随即大部由此渡河,驱使从南阳等处搜刮来的难民攻城。
在樊城北面的定中、屏襄门外,发动了大约一到两千名难民攻城。
由天色较晚,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进攻从申时开始,到时初刻天色擦黑之后,即主动撤回,在近十余里宽的扇形战线上,丢下了密密麻麻,几百上千具尸体。
入夜之后,吴军营帐内,刘苏等人脸色不太好看,这死的可都是南阳的百姓啊。
这些人死完了,谁来种地?
吴三桂他们打完仗,拍拍屁股走了,留下的烂摊子,他们这些南阳的官员又如何收拾?
到了夏秋时节,办不齐皇粮正税,朝廷只会斥责他们。
而且,清军来了以后,不论是阿济格,还是吴三桂,都没有说要免去练饷、辽饷的意思。
崇祯年间征收辽饷,就是为了给辽东兵马筹集军费,去打清军的。
可现在清军入关了,居然还不把辽饷给免了。
?......
这不是成了我打我自己了么?
刘苏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明白,又不敢向吴三桂说,憋在胸中,好不郁闷。
胡心水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将今日的情况向吴三桂作了报告。
今天只打了一个多时辰,作用更多的是在试探襄樊营的守备是否完善,有哪些守城的手段。
而消耗掉的,只是一文不值的泥腿子而已,毫不心疼。
“王爷,襄樊营虽是附闯之贼,但所用战法,颇与原先明廷的兵马类似,军中多用铳炮。守城时,铳炮齐发,电闪雷鸣,很有威力。”
说话间,胡心水从儿子胡国柱手中接过一杆缴获来的自生火铳,呈给吴三桂,又自己拿过另外一杆火绳鲁密铳,解说道:“此两杆火铳,都是犬子自贼军手中缴获,王爷手中的这一杆,唤之甲申式自生火铳‘,在贼营中又俗
称燧发枪。此火铳不用火绳,乃是用燧石击发引火,是以装填更为迅捷。”
这时,胡国柱插话说道:“襄樊营中时常比较士卒武艺,有一项科目乃是专门考较火铳手的,要一分钟内,装填射击三发者为合格。所谓一分钟,乃是西洋人的说法,大约就是由一数到六十。”
“哦?”吴三桂鼓捣着手中那杆自生火铳。
这玩意并不稀奇,崇祯时,不论是剿匪的官军,还是辽东的官军,都大量的使用火器,自生火铳也早就有之了。
不过相较火绳枪而言,自生火铳制作困难,可靠性低,射程上也并没有显著的优势,最为关键的是,哑火率非常高。
这最后一点是最为致命的。
平常操练的时候还好说,一旦上了战场,动不动就哑火的话,那可太要命了。
哑火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缺乏高质量的燧石,另外一个则是机簧制作工艺不过关。
这两条都是以当时的条件很难克服的。
因此,自生火铳这条路线没有继续发展下去,明军仍旧以火绳枪为主。
其实不仅是明军,顺军、清军同样大量使用火绳枪。
吴三桂将那杆甲申式翻来覆去的观瞧了几遍,只觉这杆枪有一种粗糙的精致感。
整体做工一看就是大批量生产的那种,很多地方都有赶工的痕迹。
但在击锤部分,却看着就感觉很可靠耐用。
吴三桂试着扣动扳机,咔哒的清脆响声中,燧石准确地撞在火镰上,摩擦出一朵朵的火花。
他连着试了三次,都成功打火,直到第四次时,才第一次出现哑火。
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重新发时,打火成功的概率依然很高。
“那位韩将军,是怎么解决燧石和机簧的问题的?”吴三桂把玩着这把自生火铳,很感兴趣的样子。
胡心水看了儿子一眼,胡国柱立马说道:“回王爷的话,据说那韩贼从澳门高价请来了佛郎机人帮忙造铳炮,许是佛郎机人帮忙解决的。”
吴三桂点了点头,对于这帮西洋人的能耐,他还是认的。
当初登州就有佛郎机人的炮厂,一度给鞑子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可惜大明朝一通折腾,逼反了孔有德,到最后全便宜了女真人。
甚至吴三桂有时都会在想,若是满清始终造不出红夷大炮的话,想要逐鹿中原,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又问了几句,让人将自生火铳收了起来。
这火枪虽利,但吴三桂并未真正地放在心上,守城攻城嘛,主要一个靠人多势众,另外一个靠的就是红夷大炮。
人多势众自不必多说,而红夷大炮嘛,他们有的是,好几十门呢。
“吴国贵。”
“末将在。”
“炮营现在何处?”
“回王爷的话,今日午时后军回报说已过了新野县,这会儿应该到吕堰驿了,末将估计,最迟明日午后便能到。”
说话的是吴军参将吴国贵,此人乃是吴三桂的族侄,深受吴三桂信任。在没有投降清廷之前,吴三桂“孝闻九边”,是有名的大孝子。他孝行之一,就是曾经率十八骑冲阵救父。而这十八骑中,就有吴国贵。
不过当时对方还叫吴应贵,大约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后,与胡国柱、夏国相等人一起,统一改用“国”字辈。
这三位年轻一代的将领,日后都在吴周政权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吴国贵,据说是用弓弦勒死永历帝朱由榔的执刑人。
“嗯,还是要更快些,要尽快的让红衣炮投入使用。”吴三桂在营帐内踱着步,又道:“明天就是第二日了,一座小小的樊城,要是拖得久了,八王那边又要怪罪下来的。”
“末将这就去催!”
吴国贵二十来岁,做事风风火火的,说完就出去了。
“太乙,你来执笔,本藩再给那韩再兴书信一封。”吴三桂转而向着胡氏父子说道。
“王爷。”胡心水还未说话,胡国柱先道:“那韩贼铁了心的要做闯逆忠臣,冥顽不灵,愚蠢至极。前日派去的使者,人头还在定中门上挂着呢,现在又去劝降,恐怕,恐怕无甚效果吧?”
见儿子又不顾礼节大喊大叫,胡心水连忙呵斥道:“国柱,王爷自有王爷的考虑,有你什么事,莫要在此胡言乱语,惹人发笑!”
“?,无妨。”吴三桂摆了摆手,打量着胡国柱,满心的欢喜与欣赏,就跟老丈人看女婿似的。
他温言笑道:“打仗就如同唱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武戏自然不可稍有懈怠,但文戏同样少之不得。送封信而已,那韩再兴就是不降,我等也没有损失,可若是降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大功铸成?”
这时,胡心水已经取来了纸笔。
吴三桂背着手踱了几步,缓缓开口道:“襄樊大帅韩公台鉴:前日奉书,晓以大义,未获蒙允,实深憾之。念公素为……………….”
“念公素为朝廷旧臣,当识天命之所归。今日大军再临城下,矢石交驰,死伤枕籍,非我所愿也。”
定中门城楼内,参谋黄景行捏着薄薄的一张纸笺,大声念道:
“今上天命有归,胜朝仁政四方,凡能归顺者,悉录爵秩,家族保全。倘若执迷不悟,困守孤城,使黎庶涂炭,自取覆亡,岂不痛哉惜哉!”
“公今若开城纳款,誓以忠贞报效,岂止城中父老子弟皆可保全?则公亦可保富贵无虞矣!望公审时度势,毋贻后悔。”
“顺治二年三月廿二日。”
“奉命征讨将军吴三桂谨书。”
一封短信念完,城头众人全朝着韩复望去,韩复摸了摸下颌处青黑坚硬的胡茬,笑道:“吴三桂这老小子,还真他娘的执著,一次不成又来第二次。”
² 6 ² 𝚇 🅢 . 𝒞o 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