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葬明1644> 第249章 开藩建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9章 开藩建衙(2 / 2)

[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但倒台以后,襄樊营是自立门户,还是怎么着,杨士科一开始还不知道,但很快,报纸上又出现了许多明朝遗老遗少的文章。

像是《北望庙痛,心随王师南》《读<晋书><宋史>有感,半壁亦可图存》《论华夷之辨:保衣冠就是保天下》这些文章,全都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都到这个光景了,反正不能叫鞑子得了天下。

而经过前几天遮遮掩掩的试探之后,到今天,襄樊抄报终于演都不演,火力全开了。

像是《事新主乎,兴旧朝乎???论天下正朔仍在江左》《江南半壁,亦可为中兴之基业》《存襄樊之实力,保一方之生民,必奉天下之大义》等文章已经直白的昭告天下,襄樊营要改旗易帜了。

“含章先生,这......这韩将军,果真要重奉我大明正朔了?”杨士科兴奋地小脸通红。

张维桢笑眯眯地捋着颌下的一部山羊胡:“此事老夫暂时还不能说。”

他这么一说,那等于就是什么都说了呀。

“哎呀,终于等到这一日了,终于等到这一日了。”杨士科感慨道:“我早就说过,天下正朔,人心向背,还是在明室嘛。韩将军此番投诚归顺,乃是顺天应人之举,是好事啊!”

“可东翁做的是顺朝的襄京县令,就不担心归顺之后,朝廷改派他人,顶了东翁的位子?”

张维桢现在虽然还挂着钱粮师爷的名头,但也就仅限于组织关系还在县衙了。

他被借调到襄樊营之后,混得风生水起,已经决定专心跟着韩大帅混了。这番韩大师接受朝廷册封之后,他这个总参事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但杨士科可就未必了。

“这......如果真是这样,那是时也命也,是本官自己的命数,怨不得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杨士科语气难免有些失落低沉。

但这样的失落和低沉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又重新振奋起来,两眼中闪烁着纯粹而炙热的火焰:“取纸笔来,本官也要写信投寄到报社去,劝韩将军早做定夺!”

“襄樊耆老暨阖郡士民百拜泣血,谨上书镇守将军韩公麾下。”

“伏惟我将军以盖世之神威,行雷霆之义师,自入襄樊以来,内宵小,外破国贼......”

“......然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非长久之计......”

“......今幸天不绝明,宗庙血食,尚在金陵......”

下荆南道公署内,胡朝鼎念着报纸上的文章,李纲坐在椅子上,闭眼听着。

他刚从狮子旗坊回来,本来是要见韩再兴的,结果韩再兴略略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剩下的时间里,全是他在与王宗周勾兑。

李之纲是防御使,理论上的大顺在襄阳一带的最高行政长官,对韩复多少有点提携之恩,要是与韩复直接谈的话,还能多要点好处,但是与王宗周谈,就只有云里雾里的扯皮了。

韩复要重新归顺大明,至少也是开镇总兵级别,但他李纲就很难保持住现在的地位了。

王宗周只说只要他李纲继续跟着襄樊营走,韩大人是不会亏待他的,但具体能够出任什么官职,则始终没有一个准信。

经过这一年的闲置,亲眼目睹了襄樊营是如何崛起之后,李之纲自认他比韩再兴差得那不是一星半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没了先前那种雄心壮志。

他自然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投降清廷后,仍是高官厚禄,为清廷所重用。这个时候,对于李之纲来说,能继续做个富家翁,也已心满意足了。

想到此处,李纲摆了摆手:“不必再念了,取纸笔来,老夫要修书一封,劝那韩再兴早正旗帜,归顺大明。”

“爹,我说什么来着,我说什么来着!”

襄京府署后院,牛?手中攥着一团报纸,极大声地说道:“韩再兴指责咱们是叛徒,要做贰臣,他又好到哪里去!现在狐狸的尾巴露出了吧?他还不是一门心思的去捧朱家皇帝的臭脚?还不如咱们呢!至少咱们还知道,这朱

家迟早要完蛋!”

整风运动之后,襄阳城的几大家族,还有军马坊的一票军官都被清理干净了,唯独留下吴老七和牛?不动。

这俩家整天疑神疑鬼,战战兢兢,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场是什么。

怕韩复不来,又怕韩复乱来。

猜来猜去,自己吓唬自己,都快要成神经病了。

牛金星其实年纪并不大,也就五十出头,但脱离队伍,逃到襄阳来的这一个多月里,肉眼可见的急速衰老,这时坐在椅子上,形容枯槁,如同朽木一般。

他瞪着两眼,呆呆的坐着,也不知道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爹,你说句话啊!”牛?急了。

牛金星恍若未闻,忽地取出纸笔,自顾自的写起了什么。

“爹,你在写什么?”牛?凑过去一看,顿时又急了:“爹,你,你怎么能写这种东西!”

牛金星抬起头,浑浊的眼眸内竟是放射出了锐利的光芒,看得牛?都本能地感到害怕,往后退了一步。

“?儿,你若是还想留条性命在,就与为父一起写!”

牛?感受到久违的父亲的威严,终于醒悟过来如今这局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想要活下去,就只有给韩再兴当狗这一条出路。

他默然许久,终于说道:“孩儿来为父亲研墨。”

父子俩统一思想,又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讨论起书信的措辞和用典。

一封写完,正待写第二封的时候,一伙身穿黑衣之人,居然在未经通报,也未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出现在了书房门口。

领头的,正是最近令襄阳城所有大户都闻之丧胆,两股战战的镇抚司总镇抚冯山。

“两位牛大人,不日我襄樊营将重奉明廷正朔,大喜的日子,借等人头一用。”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四月十七。

是日惠风和畅,天气朗,暂住在府学的明廷使团,沐浴洁面,换上朝服,带着全套仪仗,沿府后街过昭明台,又经过大北门街、学前街等处,大摇大摆,招摇过市。

自从崇祯十五年以来,襄阳城还是头一次见到明廷使臣,联想到之前襄樊营发动全城打扫卫生,联想到数日来《襄樊抄报》上的一篇比一篇大胆的文章,所有人都意识到,这襄阳城的天确实要变了。

街道两边,有头戴儒巾的遗老遗少,见到杨文、张文富等人穿戴的明廷衣冠,不仅感怀嗟叹,潸然泪下。

一行人进了学前街之后,先去祭拜了文庙,然后才往位于狮子旗坊的中军衙门而去。

中军衙门早已焕然一新,鱼市街从天还没亮开始,就一遍又一遍的用清水冲洗街道。

这时地面上的青砖锃光瓦亮,简直能映照出人影。

街道两边,全是中军衙门从全军挑选出来的魁梧壮汉。

这些人身高一致,体形一致,全都穿着崭新的龙骑兵制服,拄着带有雪亮刺刀的甲申式,只是往那一站,眼眸中就有令人胆寒的杀气。

当杨文骢等人经过之时,这些卫兵忽然三呼“万胜”,声音之嘹亮,气势雄壮,将这些明廷使臣吓了一跳。

到门口时,杨文骢抬头望了望高高飘扬的,那面“襄樊保障”的旗帜,停顿了片刻,这才当先踏入院中。

院中早已设好了香案。

韩复、宋继祖、叶崇训、冯山、赵石斛、马大利、陈大郎、贺丰年,赵守财、魏其烈、王金锁、李铁头、蔡仲、梁勇、吕坤、李松年等;

王光恩、马世勋、侯御封、苗十三、周穗安、周红英、赵四喜等;

班志富、许尔显、金玉奎、梁化凤等;

高斗枢、李之纲、杨士科、徐启元、吴鼎焕、王克圣、陈智、张振瑜等;

石玄清、丁树皮、张维桢、王宗周、韩文、陈孝廉、赵有德、戴家昌、魏大生、王来双、王积善等;

以及襄阳、郧阳两府一十三县的耆老,齐聚于此。

一番必要的流程之后,由钦差大臣、右都御史杨文骢开读诏书:

“朕惟国事多艰、藩屏是赖。昔祖宗肇造鸿业,勋臣戡乱,封藩锡爵,世享茅土,以为万世之规。”

“今中原板荡,九夏沸腾,朕宵衣旰食,思祸乱,以安宗庙。盖恢复之功,必待能臣猛将;中兴之业,实赖豪杰归心。”

“原有荆楚壮士韩复,误陷贼氛,蹈入歧途。然其心念故国,未忘君父,今知天命有归,幡然反正,率部归诚。弃暗投明,匡时救难,朕嘉悦之。”

“今国朝用人之际,岂可赏爵于有功之臣?”

说到此处,杨文骢看了跪在香案前的韩复一眼,这才加重语气,继续念道:

“特授尔为荣禄大夫,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挂平虏将军印,充总兵官,开镇襄阳,镇守湖北等处地方。”

“又念尔反正之功,足彰表率,特晋尔为武伯,食禄千石,准子孙世袭罔替。”

ps:求月票,求推荐票!

𝟸  𝟔  𝟸  x  s .  Co  Ⓜ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