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葬明1644> 第286章 守土官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6章 守土官长(1 / 2)

[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杜小官,你干过农活没有?”

“AJE......“

杜小官是城市居民,又是生意人家的子弟,还真没干过农活。

想了想,也是说道:“那个,砍柴烧炭算不算是农活儿?”

先前问话的那个黑瘦之人叫吴二苗,是何有田的老家人,原先何有做百总的时候他是亲兵,现在还是亲兵。

吴二苗有些艳羡的望了望杜小官,由衷道:“从小不用干农活儿就有粮吃,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杜小官眼珠子转了转,也不知道怎么去接这个话。

他家是开柴炭铺子的,虽然家里人口多,他也没过过几天娇惯的日子,称不上是公子哥,但打小还真没缺过粮吃。

樊城是汉水转折之处,又有唐白河汇入,商贸十分繁盛,尤其是樊城之战前,金局设立于此,改革税制,实行一票通关??即所有货物只有在进入襄樊镇境内时,收取一次商税,发给税票,然后货物在襄樊镇两府一十三县

内就可以自由流通,不再额外收取商税。

这个举动,大大的促进了商品流通,使得境内的商业行为快速活跃起来。

再加上去年以来,从各处逃难而来的大户越来越多。

很多人进不去襄阳城,就在樊城安置下来,使得樊城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大大小小的商肆足有好几百家。

但樊城之战摧毁了一切。

只不过,樊城之战对于其他人是毁灭,对于杜家,却是意外的机会。

杜家的柴炭铺子虽然在战火中被毁了,大郎也死在了朝圣门,但樊城之战时,他爹杜有本就在鱼梁洲的水营中,保证了水营的柴火供应,按照襄樊镇的说法,这叫后勤保障有功,还得了一纸奖状。

水营的赵石斛赵把总对杜有本印象不错,又知道杜家在战火中损失惨重,算是毁家纾难了,不仅答应要帮杜家重建铺子,并且水营以后都只用杜家的碳。

他爹杜有本攀附上了韩伯爷的小舅子,那还了得?

如今在樊城也算是号有名的绅士了,上个月又给他娶了个姨娘。

他原先有个妹妹和弟弟,鞑子要破城之前,都在宣教司官员刘应魁的组织下撤了出去,后来才知道,撤离名额其实挺紧张的,刘应魁这么帮忙,是相中了他弟弟。

杜天宝长得虎头虎脑,今年七八岁,正好与鞑子的顺治皇帝年龄相仿,就被刘应魁给弄到那个什么文艺队去了。

杜家婶子听说自己的小儿子要演鞑子,虽然是鞑子皇上,可那也是鞑子啊,死活不同意,但杜有本却觉得这是能进一步和襄樊镇搞好关系的机会,很是热衷。

杜小官的妹妹,也进了文艺队,取了个艺名叫杜伶龄,在《清宫秘史》里面客串了几个角色,平常帮着带杜天宝。

而杜小官本人,打仗的时候就被编入了民兵队,战后也属于有功人员,提了个小队长,带着流民修城墙,到了七八月份,又被编入到了战兵队,被何有田挑走了。

到了这会儿,杜家六口人,除了杜有本的大小老婆之外,四个都靠襄樊镇吃饭。

几人躲在一条河水的东岸,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

这里是新野县北部,白河附近一个叫做赵铁营的地方。

经过年初大顺军和清军的蹂躏之后,新野县残破不堪,十室九空,大量百姓或是被杀,或是被裹挟南下,剩下的很多也都跑到了南边的襄阳府。

但襄阳府也接收不了那么多流民啊,樊城之战后,陆续有一些农户回流抢种水稻。

虽然整个县境内抛荒率还是在一半以上,但及时抢种的那些农田,收成还不错。

传统的秋粮征收,从农历九月份开始,各地官府会打开仓库,接受农民缴纳皇粮。

理论上来说,农户收完了粮,把谷子晒干之后,应该自己把应缴纳的税送到官仓里面。

但理论归理论,现实中是不存在这种事情的。

往往都需要胥吏带着人下乡催比,每当这个时候,就会乡野沸腾,鸡飞狗跳,上演无数压迫与反压迫的故事。

也是最容易导致小民破产,乃至卖儿卖女、跳河上吊的时候。

因此,参谋处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按照韩伯爷的指示,为了减少对普通老百姓的伤害,特意选在了征收基本结束,开始往县衙、府衙押送粮食的阶段。

也就是只打官粮,不打私粮。

根据情报,就在这两天,新野县将会有一大批粮食,运到南阳府。

新野县虽然残破,粮食征收的也不多,但吴三桂现在正是厉兵秣马,重建战斗力的时候,严令各州县的秋粮,都要收讫之后,统一运送到府城,然后再做分配。

何有田分配到的区域是新野北部,而眼下杜小官等人的目标,就是新野县要解送到府城的这一批粮食。

众人是昨天到的,等了一天,今天日头已经过半,还不知道能不能等着。

吴二苗猫着腰跑到了百总孔大有跟前,踢了他一脚:“大哥,你说这二鞑子,今天会不会来?”

孔大有原来是旗鼓手,何有田还是旗总的时候就跟他了,樊城之战后,在军队改制和扩招的浪潮之下,他也成了几十个步兵局百总中的一员。

他对吴二苗很客气,笑道:“放心吧,何大哥说了,咱们在新野县有情报的,今天他们一准来!”

又等了一个多时辰,河岸对面渐渐地传来了声响。

孔大有、吴二苗等人,连忙躲在河堤后头,只见远处有一支庞大的队伍逶迤而来。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些拿着长枪,分不清是兵丁还是胥吏的人。

这个时候清朝绿营还没有全面铺开,而且吴三桂也没有入旗,他部下的军队,基本上还维持着明朝时的编制。

在这些长枪兵的后头,是各式各样的独轮车,板车,蜿蜒向了远方,一眼看不到头。

紧接着,对面的河道处,隐隐有号子声传来,一队又一队的纤夫,在十一月的天气里,依旧打着赤膊,弓着身子,奋力地拉动漕船。

南阳府自然不可能像襄樊镇那样,动员数十万流民、屯户和工兵,修建专供纤夫使用的纤道。

河岸边的路并不好走,连带着整个拉纤的队伍也行进十分的缓慢。

有衙役模样的人,手中持着皮鞭,上下走动,鞭挞着每一个没有卖力气的百姓。

在这支庞大的运粮队伍旁边,不近不远的还缀着一群更加庞大流民。

这些人个个衣不蔽体,面黄肌瘦。

他们就跟在队伍旁边,或是哭爹喊娘,或是哀求官爷把粮食还给自己,再不济给口吃的也行。

孔大有和吴二苗看了一会儿,估计这些人都是那些推车、拉纤苦力们的家属,或者是缴完了粮的农户,有的是因为担心自家男人安危,有的是还妄想拿回粮食,所以一路跟着。

总之乱糟糟的,活脱脱一群乌合之众。

最让他们惊奇的是,居然还有卖东西的货郎,沿途向官爷们兜售东西。

队伍中有个胖乎乎的老爷,骑着骡子,与那些货郎说了几句什么之后,其中一个货郎转身而去,不一会儿就带来了个姑娘。

那胖老爷故意把要付给货郎的银钱,抛洒到了人群中,立时引得众人哄抢,继而怒骂、厮打起来。

货郎单枪匹马,又要照看货物,哪里抢得过这些人?

想要再去找老爷议论时,却被个拿刀子的家丁一脚踹开,不由得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胖老爷抱着那女子上下其手,望着眼前的景象,不时哈哈大笑。

“狗日的,真他妈的不是个东西!”吴二苗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出身,最看不惯这种欺男霸女,肥头大耳的狗东西。

②  𝟞  ②  𝕏  𝒮 .  𝐶o  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