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中路军过随州之后,马大利派郑春生占领了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平靖关、武阳关和九里关,封锁了中原通往武昌的重要通道。
这三关合称义阳三关,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通道。在后世,这里也是京广线经过之地。
只是此时,这三个关隘都荒废多年,只有一些看起来像是老农般的守卒,轻而易举的为襄樊营所占据。
马大利自己则率领主力经应山往安陆一带活动,在德阳府城附近,遇到了北上的黄州总兵徐勇等部的兵马。
双方在温水河两岸对峙,并没有直接冲突。
随后不久,佟养和听闻在景陵(天门)、沔阳一带有大股忠贞营、襄樊营的兵马在活动,误以为此处乃是韩复与李过的主力,忙调徐勇前去阻挡。
徐勇走后,马大利又按照计划,趁机到云梦、应城等县打粮。
在此期间,大别山上群雄轰动,纷起响应,全都跑出来活动,一时之间,湖北局势大坏。
武昌府内的修养和焦头烂额,一天写十几封书信到南京求援。
大别山上的白云寨寨主易道三、大岐寨寨主王光淑还派人来与马大利联络,想要到襄阳去面见韩大帅。
中路军从十月下旬开始出动,经枣阳、随州、应山、安陆、应城、云梦等州县,兵锋最远抵达了孝感县南侧的马溪河,这里距离汉阳府只有不到六十里的路程。
随州知州汪请降之后,韩复一开始并不想要,但考虑到枣阳已经拿下,不如趁机封锁随枣通道,进一步压缩清廷在湖北的活动区域,破坏清廷的战争潜力。
并且中路军所打的粮食,虽有水运输,但运到襄阳来,路程还是太长了,需要在前方有一个集中的转运基地,因此批准了汪的投降。
枣阳、随州一降,近在咫尺的应山县也不能孤立,在襄樊营兵锋威迫之下,知县陈当道开城迎降(一说陈当道又叫陈帝道,这名字太地道了,姑且采用陈当道的说法)。
至此,随枣走廊尽数为襄樊镇所有。
中路军在寒霜行动中,打粮十万石,拓地三百余里,收城三座,成果十分喜人。
南路方面,由陈大郎、蒋铁柱、班志富率部与忠贞营合作。
忠贞营对粮食非常的饥渴,韩复把监利等靠近长江,比较富庶的州县让给了他,南路军这边只到钟祥县、京山和景陵一带打粮。
钟祥县是承天府府城,又是嘉靖皇帝的龙飞之地,兴献王陵寝所在,对于明廷而言,有着极强的政治意义。
而且此城就在汉水之滨,离襄樊镇辖区极近,这次寒霜行动,南路军奉韩伯爷之命,也攻克此城,解除钟祥对汉水航道的威胁。
钟祥既下,大洪山南麓通道里京山县,也搂草打兔子,顺手拿下了。
景陵县在江汉平原之中,无险可守,离武昌又近,南路军打完粮食就走了,没有攻占的想法。
在景陵往南的潜江等处,忠贞营搜刮太狠,以至于激起民变,后来徐勇带兵赶到,双方交手之后各有杀伤,罢兵退去。
总之,入秋以后的十月、十一月期间,湖北各处烽烟四起,兵祸连连。
韩伯爷十一月十七日从南阳罢兵,二十三日到的吕堰驿,随即弃马乘舟,顺流而下,率领襄樊文武百官,以及高斗枢、徐启元等士绅耆老,到钟祥去拜谒明显陵。
文安之到襄樊镇之后,先是被文廷举安置在了远安县,文廷举出使之前,又极力劝叔公到襄阳去。只是文安之到了襄阳以后,只见高斗枢等人,对韩复则一直推辞不见。
这个时候,听说韩伯爷要大礼参拜兴献王陵,这才跟了过来。
清廷的承天知府叫姚明,襄阳府光化县人,没有任何的意外,此人也是原先大顺的官员。大顺攻下钟祥之后,改承天府为扬武州,姚明是扬武州的第二任州牧。清军南下时,废扬武州重置承天府,并以降臣姚明为知
府,等于官升一级。
姚钦明以原先大顺都尉陈老虎为班底,编练了一支乡兵。但他在钟祥,那是对襄樊镇的彪悍战绩了如指掌啊,丝毫不觉得自己手中的小猫三两只,能够抵挡的住襄樊营的百战雄师。
他想跑没跑掉,只得又又又一次选择了投降。
这时,姚钦明点头哈腰,站在钟祥城外的汉水码头,给准备回程的韩复送行,满脸谦卑道:“伯爷王师入钟祥,非但秋毫无犯,反而开仓赈济,百姓拥戴,始知天下还有如关帝、岳王这般的武伯爷。小人昨日上街市,听闻
百姓呼伯爷千岁,又道伯爷仁义无双,欲为伯爷立碑为记,使后世子孙知之。”
韩复已经一只脚放在了登船的踏板上,听到这话,指着身侧的文安之道:“韩某一介武夫,无可称道之处,伊等要立碑记的话,多多纪录如铁庵公这般有学问、知忠义的大儒。”
文安之没想到韩复会这么说,连忙摆手逊谢,但表情还是有点窃喜。
文人就没有不好名的嘛,不好名的那还能叫文人么?
打发了姚明、陈老虎等钟祥文武,登船之后,韩复向文安之道:“如今我部与李过等部合营,计划攻取荆州,东下武昌,正是用人之际。再兴才疏学浅,对铁公倾慕久之,还望先生能在营中,以诸事教我,共襄恢复大
义。”
“嘶......呃......”文安之沉吟着拉长了音调。
在他原先的刻板印象里,对韩复这种割据武人没什么好感,后来听闻族侄廷举在襄樊营参赞军务,又听说了襄樊营在樊城大败清军,这才有了一些改观。
但也绝称不上是有好感。
可这几个月间,他从夷陵到远安,从远安到荆门,然后又北上到了襄阳,一路所见所闻,竟让他有了种生在太平年间的感觉。
尤其是襄阳附近的乡野中,百姓安居乐业,那些屯堡中的流民也在开垦耕作,没有胥吏下乡牵牛拉羊的场景。
汉水之上舟楫往来如织,河道边拉纤的纤夫居然还有平坦的纤道可走,文安之一问才知,这些纤夫大多是附近屯堡的屯户,过来拉纤虽然是征派,但居然也是管饭吃,有银钱可拿的。
而进了襄阳城之后,市井之繁盛,更是让他大吃一惊。
这已不是太平景象,而是有盛世的感觉了。
几个月的观察下来,文安之是真正的大为改观,包括与高斗枢、徐启元、王光恩等原来明廷的文臣武将聊天中,也能够感觉到他们对襄樊营,尤其对韩大帅,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服气。
文安之是两进士,今年五十多岁,但在家已经赋闲很久了,也确实想要找点事情做。
如今湖北的形势,如燎原之火,还是很可能有一番作为的。
他要是能和韩复一起,恢复湖北,乃至克复金陵的话,那绝对是要青史留名了。
这是他抗拒不了的诱惑。
想到此处,文安之也道:“如此,老夫愿助一臂之力!”
韩复很高兴,他招揽文安之不是因为文安之具体有什么样的才能,而是文安之在永历朝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提前把他弄成自己人,将来再让他到永历帝朱由榔那边去,这样自己在皇上那边,也就有了个能说得上话,能施加影响力的抓手了。
两人聊了几句,文安之回舱室休息,张维桢和陈孝廉走了进来。
此二人一个是总参事,一个是总书办,算是如今襄樊镇内部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了。
“伯爷,如今我襄樊镇开疆拓土,又收服枣阳、随州、应山、钟祥、京山等府县,实在可喜可贺。只是以卑职之见,似姚明等辈官僚,寡廉鲜耻,媚上而虐下,恐怕不足为用。”张维桢道。
“张总参说的是,姚钦明这些人顺来则为顺官,清来则为清官,如今我襄樊镇大兵一到,又复为我襄樊镇之官。”陈孝廉还是粗布衣的打扮,头发乱糟糟的,接着说道:“他日清兵再来,这些人估计又要剃头出降了。卑职以
为,钟祥这些降臣,一概不要录用。”
明末这些文人是个什么节操,韩复还能不知道吗?
𝟐 6 𝟐 Ⓧ 𝒮 . 𝘾o 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