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外头关于三国开战的消息传得越来越多,时老太叫家里的媳妇们回娘家:“把消息透透,多备点吃的用的,别等乱了手脚。”
嘱咐完这事,她又坐在院里的摇椅上,嘴里反反复复念叨:“小三那小子在军营里,能不能吃饱?打仗可千万得躲着点……”
秋初的风裹着凉意扫过田野,即便村里老槐树下的老人们聊战事,地里的锄头却没停过——萝卜,白菜籽要趁这几日埋进土,一村人都闷头忙着地里的活计,像是要把不安都埋进翻起的泥土里。
人心头那点不安,一天天干熬着。可地里的萝卜白菜不管这些,该长还是长。人愁人忧的,跟它们不搭界。只要肥供上,水浇足,小青菜就一个劲地往上蹿,叶子一片片舒展开,半点不含糊。
刚进十一月,第一个坏消息就随着风尘刮进了村子。有人声音发颤:“梁国!梁国跟赵国合兵了,五万兵马来了!”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滚油里,众人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半天没吭声,只有风卷着枯草,在空荡的田埂上打旋。
时老太心里发紧,连着叫人往山里运东西——之前窖里存的盐、糖,还有挂着熏透的腊肉,一趟趟往山里头挪,生怕晚了一步。
牛氏也没闲着,催着时小四把县城的包子铺关了。时小四舍不得,磨磨蹭蹭的,可也知道这时候安全最要紧,还是咬咬牙应了。他把铺子里的锅碗瓢盆都清出来,剩下的面粉、调料这些食材也都打包往家搬。就连在铺子里买来做包子的王招弟,也跟着回了小河村。
时仁领着三个弟弟重操烧炭的活计。好几年没碰过炭窑,前两次烧出来的要么是夹生炭,要么全成了灰,直到第三次才总算烧得合格,黑亮的炭块一筐筐由密道送到山崖处。
村里人的心思却没拧到一块儿。有的人家因为之前挖好了地窖,拍着胸脯觉得安全,依旧该干啥干啥,没把战事放在心上;也有像老时家这样的,扛着粮袋、拎着家伙什往山里跑,四处找隐蔽的地方藏东西,只求多一分稳妥。
田家则是另一个光景,一家子收拾着家当要往京城去。田老头盯着刚盖好的新房,脚像钉在地上,哭着喊着不想走,两个儿子没工夫劝,硬把他架起来扔上驴车——京城有田二在,总能有条活路。二柱子媳妇更利落,拉着辆板车,车上堆着被褥、粮袋和孩子,低着头往村外走,他要去找二柱子,她也想明白了,自己过不好,他也别想好过。只有二麻子,把自家晒好的红辣椒全塞进麻袋,又赶着新买的牛车,载着媳妇孩子,慢悠悠往别处去,车辙印在村口的土路上,很快就被风卷来的尘土盖了些。
时老太的心像被揪着,整日里张口闭口都是时义,连怀里抱着的小重孙女都顾不上逗,眼神空落落的,念叨着“这小子在军营里会不会受伤”愁得饭都少动了半碗。
粮铺的粮价像吃足了风的风筝往上涨,铺子关了大半,剩下开着的,东西卖得比往常贵两倍,攥着钱也难买到实在东西。好在村里人这几年种了高产麦种,家里粮囤还满着,倒不用愁饿肚子。可没等松口气,上面的征兵令就又传了下来,要求每户再出一个男丁。
燕国本就国小力弱,但凡战事起了头,官府第一道文书准是征兵。国小兵少,可不就得从百姓里抽丁?这世道,小国想活下去,兵戈一动,征兵便是躲不开的坎儿。
❷ 𝟞 ❷ 𝒳 𝙎 . Co 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