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老天爷的脾气也没个准头,高兴了就洒几滴雨,刚把地皮润透就停了;要是不高兴,太阳就毒辣辣地悬在天上,烤得地里冒白烟。
老时家的大菜地今年没种别的,就剩下最开始种的那几分地韭菜。朱七他们从家里水井拎水,来来回回浇了好几趟,那韭菜看着还是蔫头耷脑的,没什么精神头。好在总算透着点绿,偶尔割上一茬,包顿饺子、蒸笼包子,也能解解馋。
后院那小块菜地倒还算争气。做饭洗菜的水、洗脸洗脚洗澡的水,都往那儿倒,积少成多竟也够用。黄瓜爬着架、茄子挂着果,西红柿红了半边脸,十来棵土豆也在土里憋着力气长。时老太带着孩子们,每天摘点新鲜的,倒不愁没青菜吃。
至于家里其他人,就只能靠往年的存菜过活——晒得干硬的干菜、收在罐子里的蘑菇,还有冬天腌在缸里的酸菜,翻来覆去地吃,倒也能填饱肚子。
这日子在小河村,老时家的伙食已经算顶好的了。你瞧去年,那些懒得动弹的人家,白菜地没浇水,到后来别说腌酸菜,连棵像样的白菜都收不上来,顿顿不是煮红薯就是玉米稀粥,寡淡得能淡出鸟来。
种地这事儿就是这样,甭管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还是眼下这大旱天,只要人肯下力气、勤快点,地里总不会让你白忙。老话早就说了——人勤地不懒,这话一点不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都作数。
七月的风刚刮起来,地里的荞麦就先黄了。穗子看着瘪瘪的,颗粒不算饱满,可收进仓里是实实在在的粮食,有总比空着强。
紧接着,小米、高粱也陆续熟了,最后轮到玉米棒子也熟了。村里那些手脚勤快的,和时家一样种了高粱玉米,这会儿你割我掰,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愁云总算散了些,眼里能瞧见点亮了。
唯独那些懒得动的,站在田埂上瞅着人家收庄稼,嘴里没好气地念叨,又是羡慕又是妒嫉,酸溜溜的话能串成串,可手里的锄头早就闲得生了锈。
时老太吩附时山,把刚收的荞麦、小米、高粱、玉米各装了一麻袋,又让把菜地里能摘的青菜都拾掇干净,一并往府城汪夫子家送。临了又叮嘱刘氏:“让小满媳妇再在娘家待三个月就回来,怀着大肚子,哪能总在娘家生?”
“知道了娘,”刘氏应着,“我肯定她说。”
怕路上不太平,周全也登上马车,就坐在车厢边,眼观六路地照应着。
三人从府城回来,脸上的笑淡了不少。问起缘由,刘氏叹着气说:“还不是城里的乞丐越来越多了。走没十米远,就能撞见一两个,个个面黄肌瘦的,看着揪心。”
时老太听了,也只能无奈地摇着头,望着院外毒辣的日头,喃喃道:“这鬼天气,到底要熬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时雯在一旁听着,心也跟着揪紧了,像被什么东西攥着似的。她没吭声,只在心里默默祈祷——这几年卖出去的那些红薯,还有散给旁人的各种种子,能在地里扎下根,多少结出些粮食来。哪怕少收点,只要能让那些快熬不下去的人多一口吃的,少饿死几个,也就够了。
这愿望还真就应验了。就说那红薯,在黎县、容县,还有沈家那边的地界,靠着它活下来的人可不少。先前谁也没把这不起眼的块根当回事,如今却是实打实的救命粮,埋在土里不挑地,结得又多,多少人家靠着它撑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免了饿死。还有去年用红薯交的税粮,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好多人的活命指望。
过了一个月,地里的红薯也熟了。那红薯秧看着蔫巴巴的,趴在地上没精打采,谁瞧着都觉得悬。可一锄头下去刨开土,嘿,底下藏着的红薯还真不少。虽说个头比去年小了一圈,圆滚滚的透着点瘦,但一个个瓷实着呢,扒拉出来堆在那儿,也是满满当当的一堆堆,够家里吃上个一年半载。
这点子欢喜还没在心里焐热乎,就被税官上门的脚步声踩碎了。
“赵村长,今年的税,该交了。”税官斜着眼扫过院子,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硬气。
赵村长赶紧弓着腰,脸上堆着笑:“大人,您看今年这大旱天……上面就没个减税的章程?”
“减税?没接到吩咐。”税官抖了抖袖子,“该交的,一分都不能少。”
𝟐❻𝟐𝑋𝙎 .𝑪om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