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源自后世的组织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指挥效率和部队的凝聚力,使得这群昔日的流民开始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任何时代军队的、高度纪律化的面貌。
同时,严密的监察体系和以“苏先生”为核心的个人崇拜教育,确保了这支队伍的绝对忠诚。
外部渗透,金钱开路。
与此同时,苏宁启动了另一项关键计划??贿赂与渗透。
他利用工业空间内几乎无限的物资和贵金属储备,精心挑选目标,对山东各级手握实权的官员,尤其是绿营将领,发起了猛烈的“银弹”攻势。
从掌管民政的知府,知县,到控制兵权的守备、参将,乃至巡抚衙门里的幕僚师爷,都收到了这位神秘“苏员外”或“苏公子”慷慨的“孝敬”。
礼物不仅仅是黄白之物,更有精巧的“西洋镜”、华丽的“呢绒”,甚至是一些“包治百病”的“神药”,可谓投其所好,无往不利。
在金钱与利益的润滑下,原本可能存在的阻碍纷纷消融。
苏宁不仅顺利地为自己的“工坊”和“田庄”获取了更多合法的地契、经营许可,更重要的是,他花费重金,从一个急于变现跑路的没落军官手中,买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在绿营中有备案的守备官职!
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有了这个官身,苏宁瞬间从“地方大户”变成了“朝廷命官”。
他麾下的那些“工人”,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变为“乡勇”、“团练”,甚至是纳入他麾下编制的“营兵”!练兵、囤积武器,构筑工事,都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当苏宁身着守备官服,在一队装备整齐的“家丁”护卫下,出现在山谷“工人”面前时,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那些原本或许还有些小心思的“工人”,看到连朝廷都承认了“苏先生”的地位,敬畏之心更是达到了顶点。
跟着“苏大人”,不仅是吃饭活命,更是有了“官身”的前程!
于是,在山东这片混乱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幅奇景:一方是焦头烂额,无所适从的官府,另一方则是一位手握合法兵权、大肆招兵买马,训练方式却迥异于时代的“苏守备”。
苏宁借着帝国的混乱与官僚的腐败,成功地为自己的势力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得以更加光明正大地积蓄着力量。
乱世,成了自己最好的保护色和孵化器。
随着时间推移,满清的内战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如同失控的野火,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疯狂蔓延。
雪域高原,一直对清廷若即若离的西藏地方势力,眼见中原鼎沸,立刻切断了与清廷的官方联系,闭关自守,俨然独立王国。
西北边陲,准噶尔部的铁骑再次躁动不安,开始频繁叩边,试探着清廷已然空虚的边防。
关外龙兴之地,不仅神龙教洪安通闹得欢,北方的罗刹鬼也嗅到了机会,哥萨克骑兵如狼似虎,不断南侵,蚕食着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
南方巨震,平西王吴三桂终于撕下了最后的伪装,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悍然举兵反叛!
然而,这三位老奸巨猾的枭雄,打的旗号却并非“反清复明”,而是极其讽刺的......
“清君侧,诛鳌拜,为康熙皇帝报仇!”
这一手可谓毒辣至极!
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忠君爱国的“义师”,将所有的罪责推给已背负弑君恶名的鳌拜,不仅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更意在拉找那些对清廷尚存一丝幻想,却又对鳌拜不满的汉官和绿营将领。
这一下,整个满清统治体系彻底陷入了认知混乱和逻辑悖论。
忠于孝庄和皇室的一派,自然视三藩为乱臣贼子;而鳌拜一派,则指责三藩是借机作乱;更多的地方官员和将领则陷入了彻底的迷茫......
皇帝死了,京城在混战,打着“为皇帝报仇”旗号的反贼和“保护新帝”的“权臣”在厮杀,他们到底该忠于谁?
谁能代表大清?
中枢权威彻底归零!
政令不出紫禁城,各地督抚、将军们或拥兵自重,或茫然观望,或被迫选边站队,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上而下的无政府状态。
战争的破坏,政权的真空,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灾难,最终都压在了最底层的百姓身上。
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兵匪如梳,天灾依旧,无数农民失去家园,沦为流民。
道路上,逃难的人群络绎不绝,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
整个华夏,如同回到了明末那段最黑暗的岁月,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之地,苏宁的势力却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帝国的混乱,为他提供了最完美的掩护和取之不尽的兵源。
“苏守备”的官身,以及那“招工垦荒,保境安民”的旗号,在乱世中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四面八方活不下去的流民。
苏宁的山谷基地,已经从一个秘密训练营,扩展成了控制周边数个州县,拥有完善防御体系和初步军工生产的庞大根据地。
麾下的军队,早已不是当初那群面黄肌瘦的流民。
在AI机器人冷酷而高效的训练下,在超越时代的组织架构和充足后勤的保障下,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战术思想远超时代的强军。
光是凭其严整的军容、高效的动员能力和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就足以碾压这个时代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旧式军队。
苏宁站在根据地的沙盘前,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天下纷乱的态势。
他的目光冷静而深邃,不再仅仅满足于自保或搅动风云。
“乱吧!越乱越好。”苏宁低声自语,手指轻轻点在了沙盘上山东的位置,然后缓缓向外推移。
“当旧秩序彻底崩塌,便是新秩序建立之时。这华夏的棋局,该由我来制定新的规则了。”
潜龙,已不再满足于深藏山谷。
它的利爪已然磨砺锋利,只待风云际会,便要腾空而起,在这破碎的江山之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等到满清被天下大乱再多消耗一些实力之后,就是自己高举“驱除鞑虏再造华夏”的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