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口号伴随着凌厉的攻势,不断瓦解着清军残存的士气。
许多绿营兵和衙役本就是汉人,在红旗军强大的武力威慑和政治口号下,纷纷丢弃武器,跪地投降。
战斗主要集中在州衙附近。
守备率领的亲兵做了一番困兽之斗,但在红旗军绝对的优势兵力和新式战术面前,如同冰雪遇阳,迅速消融。
那名守备被数支长矛同时刺穿,钉死在了州衙的大门上。
辰时初,战斗基本结束。
赤色的金龙旗帜,高高飘扬在了济宁州城的城头之上!
城中残余的清军被肃清,粮仓、银库、武库、漕船等重要设施全部落入红旗军手中。
尤其那堆积如山的漕粮,让所有红旗军将士都为之振奋!
苏宁站在城楼上,俯瞰着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的城池,以及城外蜿蜒流淌,如今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运河。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那面猎猎作响的赤龙旗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传令下去!”苏宁沉声道,“张贴安民告示,打开部分粮仓,赈济城中贫苦百姓!严明军纪,骚扰百姓者,不赦!全军休整一日,同时派出哨探,严密监视济南、徐州方向清军动向!”
“尊令。”
济宁的陷落,如同在已是一片混乱的满清帝国心脏部位,又狠狠插上了一刀!
漕运断绝的消息,将伴随着“山东红旗军”和“金龙红旗”的威名,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更加剧烈的震荡。
红旗军的反清大业,至此,终于迈出了夺取关键战略要地的第一步!
一条真正的金龙,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现出它峥嵘的头角与搅动风云的磅礴力量!
济宁城头易帜,金龙红旗飘扬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以远超以往任何流言的速度,借助大运河这条信息通道,迅速传遍南北。
京城,正在殊死搏杀的两黄旗听到了后方粮道被断的噩耗,军心为之浮动;
南京,观望的江南士绅与惶惶不安的清廷官员,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切肤之痛;
昆明,吴三桂抚掌大笑,乐见清廷腹背受敌;
就连在各处零星行动的天地会也注意到了山东红旗军,总舵主陈近南派来使者前来联络红旗军。
当然他的目的还是想把山东红旗军团结在朱三太子旗帜下,这样一股力量已经成功搅动了天下大势。
紫禁城深处,无论是孝庄还是鳌拜,都不得不将一部分目光从眼前的死敌身上,投向了山东那片突然崛起的,陌生的红色风暴。
然而,就在天下各方势力都在猜测这支胆大包天的“红旗军”接下来是会北上威胁济南,还是南下席卷江淮,准备做出相应反应之时,苏宁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分兵携缴获大量粮、军资,迅速西进、南下,目标直指曲阜、泗水、蒙阴,转入沂蒙山区!
此举堪称神来之笔。
济宁虽是要害,但地处平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以红旗军目前的实力和底蕴,若固守孤城,必将成为清廷和三藩势力优先打击的靶子,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
而沂蒙山区,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易守难攻,足以抵消清军可能的兵力优势。
山区广阔,便于周旋,可有效规避敌军主力围剿。
山中不乏水源、木材及可开垦之地,具备一定的长期坚持基础。
山区百姓历来受压迫深重,且相对封闭,易于发动和组织。
行动如风,攻掠如火!
红旗军主力并未在济宁过多停留,仅在完成物资搬运和必要宣传后,便有序撤离。
他们兵分数路,如同红色的溪流,迅速渗入鲁中南的丘陵山地之中。
接下来便是需要尽快在鲁西南站稳脚跟,然后抗击住满清的第一波进攻才可以。
曲阜孔府所在,象征意义巨大。
红旗军一部轻装抵达,并未攻击孔府,反而张贴告示,申明“敬重圣贤,驱逐鞑虏,保护文教”,此举极大地缓和了当地士绅的抵触情绪,甚至暗中赢得部分对清廷不满的读书人的同情。
泗水、蒙阴等县城的清军本就薄弱,见连济宁这样的重镇都被轻易攻破,红旗军兵锋所指,大多一触即溃,或闻风而逃。
苏宁充分利用了这时间差和清廷内部混乱、反应迟缓的宝贵窗口期。
他麾下军队超越时代的组织度和执行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周,仅仅用了短短七天时间!
当临近的济南、兖州清军还在争吵由谁出兵、如何进剿时,红旗军已经完成了战略转移,在沂蒙山区初步站稳了脚跟。
以蒙阴为核心,建立了稳固的大本营;
控制了曲阜至蒙阴、泗水之间的数个关键山口和隘路,构建了外围防线;
将缴获的巨量漕粮、银钱、军械成功运入山中仓库;
派出了大量工作队,深入山区村落,宣传“驱除鞑虏、均田免赋”的主张,开始着手建立基层政权,招募新兵。
一周之内,金龙不仅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更完成了由“奇兵突袭”到“扎根立足”的关键转变。
它不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将龙的巢穴,安在了易守难攻的千山万壑之中。
天下人这才反应过来,这“山东红旗军”绝非普通的流寇或叛军,其首领更是一个深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道的可怕战略家。
一条真正的潜龙,已然入渊,正在积蓄着下一次腾飞,必将更加石破天惊的力量!
沂蒙山区,这片古老的土地,即将成为埋葬旧时代,孕育新秩序的红色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