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行人登上了那所谓的‘甲峒山’。
当然,现在叫甲墟。
这确实是一座易守难攻,甚至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山。
进山就一条崎岖的山路,沿途有多个险要的隘口,这些隘口上,都有着修...
春雨淅沥,打湿了泉州城外的青石小径。阿禾站在纪念馆檐下,看着那本《我家的故事》被一位年轻母亲小心翼翼地放进供桌上的木箱里。箱中已有百余册手抄本,纸张颜色不一,字迹或工整或稚嫩,却都写着同一个开头:“我记得……”
他没有进去避雨,任雨水顺着发梢滑落。铜铃贴在胸口,微微发烫,仿佛感应到了什么。远处山道上,一个背着竹篓的孩子冒雨跑来,衣衫尽湿,脸上却带着笑。他将一本用油布包好的册子递到守馆老人手中:“这是我爷爷口述的,关于那年逃难的事。”老人点头收下,摸出一块干饼给他。孩子也不推辞,蹲在屋檐下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念叨:“老师说,记下来就不怕忘了。”
阿禾静静听着,忽然觉得这声音熟悉。他走近细看,竟是当年在太行山脚下问他“为什么要记得”的那个男孩。如今已长成少年,眉目间多了几分倔强。
“你还记得我吗?”阿禾轻声问。
少年抬头,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起来:“你是……井边摇铃的人!”
阿禾笑了,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铜铃,塞进他手里:“现在,轮到你去听别人的声音了。”
少年握紧铜铃,郑重地点头。那一刻,阿禾仿佛看见无数条细线从这片土地升起,穿过雨幕,连向四方??有的通向扬州茶馆里低声诵读的孩童,有的系在山东老农每日擦拭的井栏上,有的缠绕在京畿某座荒坟前无人祭拜的石碑旁。这些线看不见,却坚韧如丝,织成一张横贯南北的记忆之网。
三日后,江南书院。
晨光初照,书声琅琅。十几个蒙童围坐在院中槐树下,每人手中捧着一页纸,正跟着阿禾一字一句朗读:“天启七年冬,米价涨至每斗八钱,百姓以观音土充饥,死者枕藉于道……此非天灾,实为人祸。”
“先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什么叫‘枕藉’?”
阿禾温和地说:“就是人死了,来不及埋,一个压着一个躺在路边。”
孩子们安静下来。片刻后,有个小男孩低声道:“我爹说,以前的事别问太多,官府不喜欢。”
阿禾蹲下身,与他平视:“那你愿意相信你爹,还是愿意相信你自己听到的话?”
男孩咬着嘴唇,半晌才说:“我想……先记住。”
阿禾轻轻拍了拍他的头。他知道,这些孩子终会明白:记忆不是背叛,而是对生者的责任。
午后,一名身穿粗布长衫的老者来访,自称姓李,是邻县教书先生。他带来一卷用蓝布包裹的文书,双手微颤:“沈先生,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他说,若遇可信之人,便托付出去。”
阿禾接过打开,赫然是一份《永昌实录》残页,记载着甘兰进早年任地方巡按时贪墨军饷、虚报战功之事。更令人震惊的是,文中提及一名参与作伪账的幕僚,竟还活在当今户部任郎中。
“您不怕惹祸上身?”阿禾问。
老者苦笑:“我儿子去年因上书请求重审忆堂旧案,被贬去戍边。我这一把年纪,还有什么好怕的?只求有人能把这些事留下来,哪怕只留下一句话。”
当晚,阿禾伏案誊抄,直至更深。窗外风雨交加,屋内油灯昏黄,纸页翻动声与雨滴敲瓦声交织成曲。他忽然听见墙外有脚步声,极轻,却又规律得不像偶然。他吹灭灯,悄然起身,透过窗缝望去??两名黑衣人正蹲在井边,似乎在检查什么。
他心头一紧。这是东厂的夜巡标记,专为搜寻野忆坛据点而设。
但他并未惊慌。早在数月前,“十四井盟”便已建立了一套暗语系统:每当危险临近,各地主坛便会通过商旅、僧侣、走唱艺人传递信息。昨夜,他就收到密信??川井七已策反三名禁军火药匠,苏井三则潜入礼部档案库,盗取了甘兰进私改国史的原始批注。
真正让他忧心的,是另一件事。
次日清晨,书院来了个陌生女子,怀抱婴儿,面容憔悴。她不说姓名,只递上一块褪色的红绸布,上面绣着半句诗:“魂归故土时”。阿禾看到这句,脸色骤变。
这是野忆坛高层之间的接头信物,完整诗句应为:“魂归故土时,井铃自相闻。”而持有此物者,通常是负责传递绝密情报的“信使”。
“你丈夫是谁?”阿禾低声问。
女子终于流泪:“赵砚。他在京师送信途中被捕,三个月前……据说死在诏狱。”
阿禾闭目良久。赵砚是他最早一批同伴之一,曾独自穿越六省,将三百余份民间诉状藏于棺材夹层运出京城。如今竟已殉难。
女子从襁褓中取出一只空奶瓶,拧开底部,露出一张折叠极小的纸条。展开后只有八个字:“北井断,南铃危,速移。”
意思是:北方联络网已被摧毁,南方据点即将暴露,必须立即转移所有人员和资料。
阿禾当机立断,召集书院中最信任的三位助教,连夜将历年收集的口述记录、抄本、地图全部装入陶罐,密封后分别送往浙江、湖广、四川三地藏匿。他自己则留下最后一批资料,准备亲自护送至岭南。
临行前夜,他独自坐在“言泉”井边,摇响铜铃。铃声清越,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他知道,这一去凶险万分,或许再难归来。但他也清楚,只要还有人在听,这铃声就不会真正消失。
七日后,江西境内某小镇。
阿禾化作游方郎中,肩挑药箱,混迹于集市人群之中。他刚与一名来自福建的盐贩接头,拿到了一份关键证据??甘兰进二十年前勾结海商走私军械的账册副本。正当他欲离开时,忽觉颈后一阵寒意。
回头一看,街角茶摊坐着一名紫衣宦官,正缓缓放下茶碗。正是张德全??不,张念祖。
两人目光相撞,久久无言。
终于,张念祖起身走来,身后并无随从。他在阿禾面前站定,声音沙哑:“我知道你要去哪儿。”
阿禾不动声色:“你也知道我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