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有变。"我看了晓菲一眼,她正低头搅动茶杯里的菊花,"我们觉得...成都的美食更吸引人。"
张明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变化,但体贴地没有追问。他转向林默:"听说你是摄影师?"
两人很快聊起了摄影和旅行。我观察着张明——他说话时不急不缓,眼神专注,时不时给晓菲夹菜,记得她不爱吃香菜。晓菲在他面前像是变了个人,安静而放松,偶尔与他对视时眼里有藏不住的笑意。
"晓萱是文学院的高材生,"晓菲突然说,"写得一手好文章。"
"真的?"张明感兴趣地问,"什么类型的?"
"随便写写..."我习惯性地谦虚,却在桌下被晓菲踢了一脚,"呃...主要是散文和短篇小说。"
"她在写一本关于我们旅行的小说!"晓菲得意地宣布,好像那是她自己的成就一样。
"成都有很活跃的文学圈子,"张明说,"如果需要,我可以介绍几个朋友给你认识。"
我正想婉拒,晓菲已经抢着回答:"太需要了!她写得超棒,就是缺乏展示机会!"
饭后,林默告辞去见编辑,张明则带我们去了他家——一套整洁的小两居。"客房已经收拾好了,"他放下我们的行李,"你们先休息,晚上我下班后带你们去吃火锅。"
晓菲主动提出送张明去公司,留下我一个人在客房里。我躺在床上,回想这两天的剧变——从雪山到成都,从看日出的感动到见证闺蜜重逢的喜悦。笔记本摊在胸前,我却写不出一个字。太多情绪堵在胸口,找不到出口。
手机突然震动,是林默的信息:"跟编辑提到了你的写作,他很有兴趣。明晚七点有场文学分享会,愿意参加吗?"
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参加意味着要在陌生人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光是想象就让我手心冒汗。但另一个声音在问: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被看见,被听见?
"什么类型的分享会?"我谨慎地回复。
"非正式的,二十人左右。可以读一段旅行随笔,或者新写的小说片段。考虑一下?"
我答应考虑,放下手机,心跳如擂鼓。窗外,成都的天空依然灰蒙蒙的,但隐约能看到太阳的轮廓,像一枚模糊的硬币。
晓菲回来时,我正坐在窗边发呆。"想什么呢?"她扑到我旁边的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