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陛下,原因很简单,内可缓解冀州人口压力,外可提前布局抵御外敌。先说外,说白了,拿回辽东其实不是什么好事,那个地方三面环敌,鲜卑、夫余、高句丽全都虎视眈眈,如果不是陛下英明,提前解决了三韩的问题,辽东可就是四面环敌了!”诸葛亮看袁熙终于问到了重点,赶紧说明自己的布局。
他接着说道:“特别是乐浪郡,基本上就是被高句丽盯着,十分危险。如果只是让辽东郡当做一般的军事要塞,现在的发展完全够了,但是如果想让辽东郡当做辽东地区的中心,必须开发辽水,增加辽水流域的人口,提高辽东郡的战争潜力,而不是靠着辽泽作为天然屏障。”
“内嘛!自然是冀州这边的人口增长过快,十余年的和平,让冀州的人口翻了倍,再加上均田制,冀州的田地不太够分了。其实幽州西部也还有土地可以分,但是如果能让冀州的百姓去往辽东开发,效果会更好。其实,开发淮水两岸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诸葛亮说的事其实很清晰,就是说,不光要挖掘新的水利,更多的是拓展出更多的荒田给百姓耕种,这是基础。
问题是百姓怎么来的,得迁徙,本地的田地一定是满足了本地百姓的情况下的,否则百姓早跑了。
那么有没有满足不了的呢?还真有,因为天下统一战争前,有几个地方基本上没怎么打仗,处于和平地带,人口属于暴涨的那种。
其中,冀州就是代表。之前冀州各大世家豪族拼命强占土地,就是因为这个,而袁熙的均田令一出,这些世家豪族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愿意卖田加入袁熙的均田制下。
后来,袁熙用曹家的信件,虽说硬是从那些世家豪族嘴里抢了一些,但是也是杯水车薪,因为他们手里还有更多合理合法占有的土地。
那么冀州的普通百姓呢?他们就只能继续在冀州被这些世家豪族剥削,主要就是均田制的基础是得有田分。相对于爆炸的冀州人口,冀州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荒田可以分了。
其实,在河南与曹家的战事结束后,袁熙也试图劝百姓南下,到河南参与均田,主要还是河南的荒地多一些。
但是,随着北方的战事结束,河南可用的荒地也差不多了,但是冀州的人口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
现在,邺都又成了首都,冀州这边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于是,袁熙曾经多次提出迁徙人口去幽州边境戍边的想法,但是碍于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撑, 而且燕山山脉也没有那么多可耕土地支撑这些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