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江东使者张纮、周瑜觐见——”
通传声再起。片刻后,两位使者步入大堂。与方才蒯越的谨慎不同,这两人气质迥异,却都带着江东特有的英锐之气。
年长者约四十余岁,面容清癯,目光睿智,步履沉稳,正是江东名士张纮张子纲。而与他并肩而行的,竟是一位异常年轻的男子,看年纪不过二十上下,身姿挺拔,面容俊美非凡,眉宇间却毫无稚气,反而英气逼人,顾盼之间,神采飞扬,令人见之忘俗。他自然便是与孙策交情莫逆、年仅弱冠便已声名鹊起的周瑜周公瑾。
两人步入堂中,虽也感受到典韦那迫人的气势和刘隽的威严,但表现却比蒯越从容许多。张纮率先躬身行礼,周瑜随后亦行礼,动作潇洒,不卑不亢。
“江东张纮。”
“庐江周瑜。”
“奉我主讨逆将军之命,特来恭贺大将军平定中原,立不世之功!”
周瑜的声音清朗悦耳,如同金石相击,瞬间吸引了大堂内所有人的目光。就连一直如同石雕般的典韦,目光也在周瑜身上多停留了一瞬,似乎察觉到此人的不凡。
刘隽的目光也落在了周瑜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欣赏。他早已听说过孙策身边有位年少英才的至交周瑜,今日一见,果然风采非凡。
“子纲先生乃江东名士,隽心仪已久。这位想必就是与孙讨逆总角之交、雅量高致的周公瑾吧?果然闻名不如见面。”刘隽的声音温和,带着一丝赞许,“二位请起。”
“大将军过誉了。”张纮沉稳回应,“我主孙讨逆,虽年少嗣业,然承父兄之志,锐意进取,麾下将士用命,江东才俊归心。如今已据有江东六郡,民心渐附。”他先是表明了孙策的实力和地位,然后话锋一转,“然,我主亦深知大将军神武天纵,扫清北土,功高盖世。长江天堑,虽分隔南北,然战端一开,生灵涂炭,非仁者所愿。故我主愿与大将军划江而治,永结盟好,互通商旅,共保东南繁华。我江东愿北面事大将军,共尊汉室,如此则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张纮的话语既展示了肌肉,也表达了和平的意愿,分寸拿捏得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