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啊,杀人是治标,得治本!”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廨房门口传来,是刚下朝回来的户部尚书、赵国公长孙无忌。他抹了把额头的汗,脸上却带着几分兴奋的红光,“陛下圣明!今日朝会上,总算议定了新钱制!要铸新钱了!”
此时的长孙无忌,其声名远不及其在日后贞观年间的显赫,更像是一株悄然依附于参天巨木而蓄势待发的藤蔓,其命运与秦王李世民紧密交织,难分彼此。他出身河南洛阳的显赫门阀长孙氏,乃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身负鲜卑贵胄血脉,其父长孙晟是隋朝名震漠北的右骁卫将军,以“一箭双雕”之技闻名于世。然而其父亲早逝,长孙无忌与妹妹长孙氏(即后来的长孙皇后)一度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逐出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收留抚养,这段早年的坎坷或许磨砺了他沉静内敛、善于审时度势的性情。
高士廉颇具慧眼,早在李世民声名未起之时,便看出其“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的不凡潜质,极力促成甥女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姻,长孙无忌由此与李世民结成郎舅之亲,更成为其最核心的幕僚班底,即“秦王集团”的早期重要成员。
自李渊太原起兵以来,他便追随李世民左右,鞍前马后,虽史书未明确记载其在此阶段有赫赫战功(如擒窦建德、降王世充等大战的正面冲锋陷阵),但他以其精明的谋略、缜密的思虑和绝对的忠诚,更多地扮演着心腹谋士与决策参与者的角色,常出入秦王府帷幄之中,参与密议,为李世民运筹谋划,处理机要文书,协调内外关系,是李世民在波澜云诡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极为倚重的智囊与“自己人”。
“新钱?”廨房里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对!名曰‘开元通宝’!”长孙无忌拿起茶碗灌了一口,继续道,“尺寸定死了,径八分!重量也定死了,二铢四絫(lěi)!精密得很,十枚正好一两!轻重大小,据说是有司用黍粒一颗颗称量试出来的,说是最是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