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桑·伊瑟迈尔惊讶的发现在京市的外城区,他居然看到了绿教的清真寺。经过通译介绍原来在京城一样旅居着不少回回人,他们大多是蒙元时期就在中原居住的。部分人甚至早在唐朝就已经迁居中原。这些人都居住在寺庙周围,但是他们的外貌已经与汉人并无差异。
这些人大多经商和从事医药行业,甚至已经被本土化了仅保留不吃豚肉的习俗。而且当地的官府对他们并没有任何歧视,只要崇尚儒学甚至可以参加科考,在朝廷中做官。在大明生活的回回人,遵守大明的法律。最令官府放心的是,他们从来不对外进行传教。他们的宗教是保守的只在自己人内部传播,就连婚娶也同样如此,至少在内地各大城市中是这样的。
乌桑·伊瑟迈尔一进门,就受到了欢迎。在礼拜寺里的毛拉们,老者的带领下接待了他们。当了解了老者便是此地的‘大阿洪’。相当于萨菲王国的‘玛伊目’,乃是地位尊崇的大学者,导师,他献上了自己崇高的礼节。他面前的这间大礼拜寺,寺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主体建筑的细节装饰采用了波斯建筑的阿拉伯风格。也是大明规模最为宏丽的清真寺,大殿必须坐西向东,入口就只能设在殿的后面。寺门以望月楼代替,楼前有木牌楼三间,隔街为照壁,以强调入口。
正统七年,寺庙进行过大规模扩建。成化十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主要建筑有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邦克楼在礼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邦克楼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所以又叫宣礼楼或唤醒楼,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
这些阿洪们仍然掌握着波斯语,他们之间的交流完全不成问题。乌桑·伊瑟迈尔早年出身萨法维教团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教导出伊斯玛仪这样的雄主。双方围绕着古兰经意,对于社会与各国局势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讨论。具体聊的什么?赵寺丞没听懂。反正下午乌桑·伊瑟迈尔在离开礼拜寺时,表示受益匪浅。
当天晚上他受到凉王的邀请,去往将军府赴宴。为了尊重其民族习惯,刘远请的是京城清真酒楼的大厨。和预想中的不同,萨菲王朝并不禁酒。相反还是中东地区的酒水出口大国,他们出产的红白葡萄酒享誉欧洲。宴席上不但安排了华夏的传统歌舞,还安排他带来的西域舞姬献舞。
在宴席上,乌桑·伊瑟迈尔小心的询问:“亲王阁下,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觐见大皇帝陛下?我们离开王国已经快一年,我国的君主一定等的很焦急了。”
刘远笑着对他说:“那么贵使阁下,不知你们萨菲王国有什么诉求?可否告知于我?其实大明皇帝对于友善的国家还是很慷慨的。如果你们的要求合理,我想陛下和朝廷一定会同意的。”
乌桑·伊瑟迈尔:“王国面临着很强大的敌人,在我们和大明之中还有月即别人的布哈拉汗国。我想萨法维与大明应当结成一定的军事同盟,这………”